杨树达 (1885-1956)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885年6月1日生于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师范、**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有自编讲义,讲述多年研究所得,最后形成著作,内容十分精要。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爱国-,反对***当局的-和内战政策。194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研究院院士。他关心国事时局,支持亲属参加革命工作,教育学生爱国救国。1949年北平解放后,与吴玉章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1953年后,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1954年11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工作时,还特邀会见,听取他对工作的意见。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渊博学识和语言文字学造诣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公认,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与教学,尤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话、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有很好的古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论文。《汉语文言修辞学》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不少旧著在新中国得以修改出版。 1956年2月14日逝世,终年81岁。毛泽东致唁电,周恩来送了花圈。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相关院校: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同年(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杨端六 (1885~1966) 经济学家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张辉瓒 (1885~1931) 中华民国国军中将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叶开鑫 (1885~1937)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 覃振 (1885~1947) 桃源三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 蒋翊武 (1885~1913) 民主革命先驱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 更多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 刘秉麟 (1891~1956)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谢晋 (1883~1956)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 何键 (1887~1956)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孙石灵 (1909~1956)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 柯秀山 (1901~1956) 陕西省商洛镇安县 董玉凤 (1925~1956) 陕西省铜川宜君 + 更多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杨树达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杨树达 (1885-1956)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汉语言文字学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885年6月1日生于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师范、**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有自编讲义,讲述多年研究所得,最后形成著作,内容十分精要。 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积极参加爱国-,反对***当局的-和内战政策。194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研究院院士。他关心国事时局,支持亲属参加革命工作,教育学生爱国救国。1949年北平解放后,与吴玉章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1953年后,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1954年11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工作时,还特邀会见,听取他对工作的意见。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渊博学识和语言文字学造诣得到科学界、教育界公认,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与教学,尤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话、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有很好的古文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1942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论》等20余种著作;发表了《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上百篇论文。《汉语文言修辞学》是一部有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文言修辞学名著。不少旧著在新中国得以修改出版。 1956年2月14日逝世,终年81岁。毛泽东致唁电,周恩来送了花圈。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