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朝皇族、明成祖次子,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  早期事迹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曾与诸王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1-2]   靖难建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舅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今北京)。归途之中,朱高煦经常*死官民,还在涿州击*驿丞,朝臣都因此指责燕王。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1400年(建文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都督瞿能。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5-6]   参与夺嫡  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后来,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没有同意。   1404年(永乐二年),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随巡北京时,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成祖无奈,只得同意。   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他自负勇武,又常跟随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1415年(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成祖这才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就藩乐安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成祖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三月,成祖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明仁宗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后来,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起兵造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惧,只好返回京师。宣宗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宣宗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后来,宣宗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被*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   轶事典故  朱高煦曾与兄长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搀扶着行走,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朝皇族、明成祖次子,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  早期事迹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曾与诸王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1-2]   靖难建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舅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今北京)。归途之中,朱高煦经常*死官民,还在涿州击*驿丞,朝臣都因此指责燕王。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1400年(建文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都督瞿能。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5-6]   参与夺嫡  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后来,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没有同意。   1404年(永乐二年),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随巡北京时,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成祖无奈,只得同意。   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他自负勇武,又常跟随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1415年(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成祖这才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就藩乐安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成祖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三月,成祖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明仁宗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后来,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起兵造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惧,只好返回京师。宣宗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宣宗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后来,宣宗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被*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   轶事典故  朱高煦曾与兄长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搀扶着行走,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  

人物关系: 高祖: 朱初一 曾祖: 朱世珍 (1283~1344) 爷爷: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叔祖父: 朱兴隆 (?~1344) 父亲: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 兄弟: 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 侄子: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 侄孙: 明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正统 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 (1428~1457) 明朝第七位皇帝 顺德公主 (1420~1478) 朱瞻� (1406~1478) 侄孙: 朱祁镛 (1429~1488) 朱瞻� 朱瞻� (?~1466) 朱瞻� (1411~1441) 朱瞻� (1406~1453) 朱瞻墉 (1405~1439) 朱瞻垲 (1409~1425) 朱瞻埏 (1417~1439) 朱瞻垠 (1406~1421) 侄女: 真定公主 明仁宗朱高炽第四女 朱高燧 (1386~1431) 姊妹: 咸宁公主 (1385~1440) 丈夫: 宋瑛 永平公主 (1379~1444) 丈夫: 李让 安成公主 (1384~1443) 丈夫: 宋琥 永安公主朱玉英 丈夫: 袁容 母亲: 徐皇后 (1362~1407) 明成祖朱棣嫡后,徐达嫡长女 外公: 徐达 (1332~1385) 明朝开国六王,名将 舅舅: 徐辉祖 (1368~1407) 徐增寿 (?~1402) 徐膺绪 (?~1416) 叔伯: 朱� (1378~?) 朱� (1361~1425) 明代植物学家,朱元璋第五子 朱� (1358~1398) 堂兄弟: 朱济� (1381~?) 朱济炫 (1384~1429) 朱济� (1375~1435) 朱济� (1388~1443) 朱济焕 (1387~1450) 朱济烨 (1379~1407) 朱济� 朱植 (1377~?) 朱� (1379~1428) 朱权 (1378~1448)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堂兄弟: 朱磐� (?~1437) 堂侄: 朱奠培 (1418~1491) 朱模 (1380~1431) 朱标 (1355~1392) 堂兄弟: 建文帝朱允� (1377~?)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 堂侄: 朱文圭 (1401~1457) 朱文奎 (1396~?) 朱允� (1378~1417) 朱允� (1385~?) 朱允熙 (1391~1406) 朱雄英 (1374~1382) 朱元璋嫡长孙 朱柏 (1371~1399)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 朱桂 (1374~?) 明太祖第十三子 朱栋 (1388~1414) 朱梓 (1369~1390) 朱� (1394~1428) 朱� (1378~1450) 朱� (1376~1419) 朱檀 (1370~1389) 堂兄弟: 朱肇� (1388~1466) 堂侄: 朱泰� (1416~1467) 朱泰堪 (1412~1473) 明朝第三代鲁王 蔡博真 费达夫 (1907~1931) 陈瑞生 (1977~1998) 革命烈士 朱� (1356~1395) 朱� (1388~1415) 堂兄弟: 朱琼烃 (1406~1426) 第二任唐王,唐靖王 朱琼� (?~1475) 第三任唐王,唐宪王 堂侄: 朱芝址 (?~1485) 第四任唐王 朱芝� (?~1511) 明代著名画家 朱椿 (1372~1423) 朱桢 (1364~1424) 朱杞 (1369~1370) 朱楹 (1383~1417) 姑妈: 安庆公主 姑父: 欧阳伦 (?~1397) 明太祖女永嘉公主 (?~1455) 姑父: 郭镇 汝阳公主 宁国公主 (1364~1434) 姑父: 梅殷 (1360~1405) 经历历史**: 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公元1402年) 同年(公元1380年)出生的名人: 朱模 (1380~1431) 安徽省滁州凤阳 蒋贵 (1380~1449) 江苏省扬州江都区 朱尚炳 (1380~1412) 安徽省滁州凤阳 沈粲 (1380~?) 上海市金山区 匡愚 (1380~1460) 江苏省苏州常熟 + 更多公元138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426年)去世的名人: 朱琼烃 (1406~1426) 第二任唐王,唐靖王 河南省南阳市 吴溥 (1363~1426)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 吕震 (?~1426) 陕西省西安临潼 太平 (?~1426) 蒙古瓦剌部首领 内蒙古自治区 陈洽 (1370~1426) 江苏省常州武进 + 更多公元1426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