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嘉靖朱厚�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1507-1566)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孝宗朱�樘之从子,明武宗朱厚照之从弟。其生父是兴献王,兴献王被封在湖广的安陆,藩府设阳春台左侧(今市二中)。   朱厚璁,兴献王朱佑沅之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遵祖训“兄终弟及”,离开家乡安陆(嘉靖十年更名“钟祥”),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开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处明代中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的评价亦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本文撷史记传说之精要,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嘉靖皇帝朱厚璁非凡而极富传奇的一生。以寄托家乡人对这位“中材之主”的思念之情。   (一)兴王肇封与王府建设   嘉靖皇帝之父朱佑沅,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之次子,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之弟。成化23年(1478年)册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安陆州(今钟祥),国号“兴”。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疾薨,享国26年,享年44岁。葬封内松林山,谥号“献”。嘉靖三年经“大礼议”之争,追尊“恭睿献皇帝”,神主入“太庙”,位居武宗之上。王墓改制帝陵,嘉靖钦赐“显陵”。   (二) 世子降生与佛道因缘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璁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吉人天象,转世轮回,兆示着未来帝王--朱厚璁不同凡响的一生和祥瑞之地--钟祥将由此奏响华丽典重章。   (三)兄终弟及与蟠龙问世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承嗣,按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璁奉诏继皇帝位。为求早日进京登极,扮囚犯、坐囚车,日夜兼程,“蟠龙菜”应运而生,成就了一段美妙佳话。   (四) 君临天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璁在皇宫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接受百官朝贺,从而成为继明成祖之后第二为以“藩王”身份“傍支入主”的一代帝王。开元“嘉靖”,君临天下四十五年。嘉靖十年(1513年)以“钟聚祥瑞”之意赐名家乡“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成为与顺天府、应天府齐名的明代三大**名府。钟祥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五) 礼仪之争与嘉靖南巡   朱厚璁登极之后,决定效法太祖、成祖自立统嗣体系。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开始,以“追尊私亲”为核心的“墓改陵制”、“嘉靖南巡”、“太后南拊”、“升州为府”、“赐名钟祥”等礼仪之争一直贯穿了整个嘉靖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璁南巡钟祥,周视显陵,钦定“玄宫”图式,敕谕扩建王府,启建元佑宫、龙山报恩寺,把“追尊”推向了极至,新统嗣体系确立。   (六) 嘉靖中兴   嘉靖皇帝御极之后,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是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七) 文运勃兴   经过半生的*伐纷争,年轻的嘉靖朝国力日见昌隆,**日趋稳固,弱冠少主也开始步入暮年。嘉靖后期,朱厚璁通过核心集团加强**集权,控制朝政,并逐渐退出前台,淡化“俗务”,转而虔心学习“道学”、“考据”。不仅在政绩上效法、比超先贤,还欲在“文功”上开创一个新的“文运”时代,作千古彪炳的一代圣君。在对无穷人生宇宙的探求,浩瀚卷帙的考据和生养故土的不尽思念之中,六十而寿终。   朱厚璁的一生是孤独和忧郁的。未及舞象之年即被历史地推向了孤立无助的顶尖位置,从此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伐纷争”。整天思考的是国家大事,面对的是一群“尔虞我诈”的臣僚,行走的是君臣之礼,却失了自我,泯灭了天性。45年间,也只是在“南巡”钟祥的数月,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一个鲜活、自我的朱厚璁。在世人眼里,嘉靖皇帝是“无情”、“孤傲”的,却不知在这无情孤傲的背后,深藏着一颗澎湃的心,恋乡的情。也正是在对生他养他的故土―钟祥的不尽思恋之中,带这深深的恋乡情结,在远离家乡的繁华帝都,朱厚璁独自凄然的走完了他的帝王之旅。   [以上内容由" 永磁体"分享。] 明世宗嘉靖朱厚�相关 明永陵   北京市昌平 中国史上特长显著的十大皇帝 (第7位) 人物关系: 鼻祖: 朱初一 远祖: 朱世珍 (1283~1344) 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烈祖: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 天祖: 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 高祖: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 曾祖: 明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正统 天顺 爷爷: 明宪宗朱见深 (1447~1487) 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 奶奶: 邵妃 明宪宗朱见深贵妃 叔祖父: 朱见澍 (1452~1472) 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 朱见泽 (1454~1505) 朱见沛 (?~1506) 朱见治 (1458~1472) 朱见浚 (1456~1527) 朱见淳 (1450~1453) 朱见� (1449~1451) 朱见� (1448~1517) 姑奶: 隆庆公主 (1455~1480) 明英宗朱祁镇女 高淑妃 明英宗朱祁镇的淑妃 重庆公主 (1446~1499) 父亲: 兴献王朱�� (1476~1519) 儿子: 明穆宗朱载� (1537~1572)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隆庆 儿媳: 李皇后 (?~1558) 明穆宗朱载�嫡妻,孝懿李皇后 陈皇后 (?~1596) 明穆宗朱载�的皇后 李彩凤 (1546~1614) 明穆宗朱载�的贵妃 孙子: 明神宗朱翊钧 (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 曾孙: 明光宗朱常洛 (1582~1620)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玄孙: 明熹宗朱由校 (1605~1627)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 崇祯皇帝朱由检 (1611~1644)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 朱常瀛 (1597~1645) 玄孙: 南明昭宗朱由榔 (1623~1662) 南明皇帝,永历帝 郑贵妃 (1565~1630) 明神宗朱翊钧宠妃 朱轩� (1582~1647) 荣昌公主,明神宗嫡长女 朱常洵 (1586~1641) 玄孙: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1607~1646) 南明首位君主 朱轩� (1584~1587) 明神宗第四女 朱常润 (1595~1646) 明神宗朱翊钧第六子 朱常浩 (1591~1644) 朱翊� (1568~1614) 曾孙: 朱常� (1608~1646) 朱翊� (1555~1559) 朱翊铃 (1562~1562) 孙女: 陈皇后 (?~1596) 明穆宗朱载�的皇后 蓬莱公主 朱尧姬 朱载圳 (1537~1565) 朱载� (1536~1549) 朱载基 (1533~1533) 姊妹: 永福公主 (1506~1525) 嘉靖帝的姐姐 母亲: 蒋太后 (?~1538) 兴献王朱��的王妃 皇后: 陈皇后 (1508~1528) 明世宗朱厚�**任皇后 张皇后 (?~1537) 明世宗朱厚�第二任皇后 方皇后 (1500~1547) 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 妃子: 卢靖妃 明世宗朱厚�的靖妃 曹端妃 明世宗朱厚�的端妃 岳父: 曹察 (1499~1558) 明朝** 杜康妃 (?~1554)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妃嫔 王宁嫔 明世宗的宁嫔 老师: 穆孔晖 (1479~1539) 师爷: 王守仁 (1472~1529)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同学: 王汝训 (1551~1610) 叔伯: 明孝宗朱�樘 (1488~1505) 明朝第九位皇帝,弘治 堂兄弟: 明武宗朱厚照 (1491~1521) 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 朱厚炜 (1495~1496) 明孝宗朱�樘的次子 堂姊妹: 朱秀荣 (1494~1498) 明孝宗嫡长女 朱�� (1479~1538) 朱�� (1478~1501) 朱�� (1481~1507) 朱�槟 (1479~1539) 朱�枢 (1486~1539) 朱�� (1485~1537) 朱�� (1481~1545) 朱�楷 (1487~1503) 朱�� (1484~1541) 朱�极 (1469~1472) 姑妈: 仁和公主 (1476~1534) 明宪宗长女 经历历史**: 庚戌之变 (公元1550年) 大礼议** (公元1521年--公元1524年) 相关**: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2007年 陈宝国 饰 朱厚� 同年(公元1507年)出生的名人: 袁炜 (1507~1565) 浙江省宁波慈溪 孛儿只斤・俺答汗 (1507~1582)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唐顺之 (1507~1560) 明代儒学**、抗倭英雄 江苏省常州天宁 归有光 (1507~1571) 江苏省苏州昆山 沈� (1507~1557)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 + 更多公元15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566年)去世的名人: 黄佐 (1489~1566) 南粤先贤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陈谨 (1525~1566)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 胡正蒙 (1512~1566) 浙江省宁波余姚 杜潜 (1522~1566) 山东省聊城高唐县 周延 (1499~1566)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桑绍良 (1504~1566)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 更多公元1566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