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英,女,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艺名“十一生”,晋剧小生行当“郭派”艺术创始人。1921年生于山西榆次郭家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家乡浓厚戏曲文化的熏陶,酷爱晋剧艺术,常随父母亲走村串乡赶庙会、看大戏。9岁时曾向乞讨艺人“四杆旗”学唱,11岁正式拜老艺人王应锦(艺名万盏灯,亦称四保旦)为师学戏,初学旦角,后改小生。因身材矮小,嗓音欠佳,不予器重,一度被戏称为“混场相公”。她不悲不弃,刻苦学艺,练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学到《小别母》《射戟》《铁冠图》《锋箭头》《双锁山》等剧目。并随师辗转于晋中、阳泉、平定、寿阳、盂县等一带演出,逐渐显露出其艺术才华。13岁时,戏班到其家乡榆次城演出,当时戏园点了郭凤英的《小别母》,演出前戏园出海报要写主要演员名字,师傅“万盏灯”犯了难。因为在旧社会,唱戏的被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视为“王八戏子吹鼓手”的0行业。男人从事这一行,还被视为大逆不道,辱没0,死后都不能入祖坟,更何况郭凤英是个女子唱戏的呢。当年,郭凤英学戏时就曾遭到郭家族长的阻挠和责难。师父深知,此时要在海报上出现郭凤英的名字,必然会给其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紧急之时,师父灵机一动,便以郭凤英11岁学戏时的年龄在海报上写了“十一生”三字,而不具郭凤英真名。郭凤英在家乡演的这一出《小别母》极为成功,一炮打响。从此“十一生”之艺名不翼而飞,不久即传遍了晋中各县及阳泉、寿阳、平定等,而其本名郭凤英反倒被人逐渐淡忘了。 未出师门即已成名的郭凤英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一如既往地在艺术道路上艰难地跋涉,苦苦地追求。在长期的搭班演出中,她有幸同三儿生(孟珍卿)、盖天红(王步云)、鹿儿红(王庆云)、筱桂桃(杨丹卿)、五月鲜(刘明生)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演出,不断地从名家身上汲取艺术养分,丰富充实了自己的表演技能。在长期舞台磨练和实践中,她从唱腔、念白、身段和表演特技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郭派”表演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扬。 郭凤英扮相英俊,戏路宽绰。她曾在一百多出剧目中扮演了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角色。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宴》《黄鹤楼》《打金枝》《双罗衫》《蝴蝶杯》《和氏璧》《土祖庙》《小别母》等。她在舞台上塑造的周瑜、赵云、吕布、田玉川、郭暧、徐继祖、张仪、郑兴郎、石恩等众多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她和丁果仙、牛桂英、冀美莲等艺术家合演的《打金枝》《蝴蝶杯》《双罗衫》《凤仪亭》《赠剑》等戏,相映成辉,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艺术杰作。随着艺术的日趋完美,她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最终成了近代晋剧艺坛上的小生之冠。 郭凤英唱念做打俱佳,文戏武戏皆能。她的唱腔在吸收三儿生奔放高昂、跌宕起伏的特点和秋富生清亮悦耳、委婉缠绵的韵味,并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创新发展,形成了字正腔圆、刚柔相济、韵味浓厚的唱腔风格,至今仍为演员沿用学唱。她的念白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极见功力。在《双罗衫・详状》一剧中,徐继祖念状子的大段道白和逼问姚达的对白,由徐到疾,层层推进,由轻到重,顿挫有致,字追句逼,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她的做功更是独树一帜,令人叫绝。《黄鹤楼》中她所扮演的周瑜与众不同,她改变过去老艺人表演时自始至终地表现周瑜凶狠的演法,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先礼后兵,层层过渡,掌握火候,有分寸、有节奏地刻画了周瑜的儒雅风度、雄才大略和气量狭窄、嫉贤妒能的心理特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个”的典型人物形象。 一代名生郭凤英于2005年5月1日与世长辞,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晋剧艺术的杰出贡献,她精湛超群的艺术也将会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阎玉庭)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马继援 (1921~2012) 甘肃省临夏临夏县 沈遐熙 (1921~2003) 江苏省南京 宋文明 甘肃省临夏永靖县 林希之 (1921~1969)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 陈向明 (1921~1989)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 更多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5年)去世的名人: 约翰・保罗二世 (1920~2005) 徐占智 (1933~2005) 陕西省榆林佳县 马国良 (1918~2005) 陕西省榆林佳县 柴启琨 (1919~2005) 中国人民***少将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 吕作松 (1913~2005) 中国人民***少将 湖北省黄石阳新 雷英夫 (1921~2005) 中国人民***少将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 + 更多公元2005年去世的名人》郭凤英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郭凤英,女,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艺名“十一生”,晋剧小生行当“郭派”艺术创始人。1921年生于山西榆次郭家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家乡浓厚戏曲文化的熏陶,酷爱晋剧艺术,常随父母亲走村串乡赶庙会、看大戏。9岁时曾向乞讨艺人“四杆旗”学唱,11岁正式拜老艺人王应锦(艺名万盏灯,亦称四保旦)为师学戏,初学旦角,后改小生。因身材矮小,嗓音欠佳,不予器重,一度被戏称为“混场相公”。她不悲不弃,刻苦学艺,练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学到《小别母》《射戟》《铁冠图》《锋箭头》《双锁山》等剧目。并随师辗转于晋中、阳泉、平定、寿阳、盂县等一带演出,逐渐显露出其艺术才华。13岁时,戏班到其家乡榆次城演出,当时戏园点了郭凤英的《小别母》,演出前戏园出海报要写主要演员名字,师傅“万盏灯”犯了难。因为在旧社会,唱戏的被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视为“王八戏子吹鼓手”的0行业。男人从事这一行,还被视为大逆不道,辱没0,死后都不能入祖坟,更何况郭凤英是个女子唱戏的呢。当年,郭凤英学戏时就曾遭到郭家族长的阻挠和责难。师父深知,此时要在海报上出现郭凤英的名字,必然会给其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紧急之时,师父灵机一动,便以郭凤英11岁学戏时的年龄在海报上写了“十一生”三字,而不具郭凤英真名。郭凤英在家乡演的这一出《小别母》极为成功,一炮打响。从此“十一生”之艺名不翼而飞,不久即传遍了晋中各县及阳泉、寿阳、平定等,而其本名郭凤英反倒被人逐渐淡忘了。 未出师门即已成名的郭凤英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一如既往地在艺术道路上艰难地跋涉,苦苦地追求。在长期的搭班演出中,她有幸同三儿生(孟珍卿)、盖天红(王步云)、鹿儿红(王庆云)、筱桂桃(杨丹卿)、五月鲜(刘明生)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演出,不断地从名家身上汲取艺术养分,丰富充实了自己的表演技能。在长期舞台磨练和实践中,她从唱腔、念白、身段和表演特技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郭派”表演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扬。 郭凤英扮相英俊,戏路宽绰。她曾在一百多出剧目中扮演了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角色。她的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宴》《黄鹤楼》《打金枝》《双罗衫》《蝴蝶杯》《和氏璧》《土祖庙》《小别母》等。她在舞台上塑造的周瑜、赵云、吕布、田玉川、郭暧、徐继祖、张仪、郑兴郎、石恩等众多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她和丁果仙、牛桂英、冀美莲等艺术家合演的《打金枝》《蝴蝶杯》《双罗衫》《凤仪亭》《赠剑》等戏,相映成辉,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艺术杰作。随着艺术的日趋完美,她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最终成了近代晋剧艺坛上的小生之冠。 郭凤英唱念做打俱佳,文戏武戏皆能。她的唱腔在吸收三儿生奔放高昂、跌宕起伏的特点和秋富生清亮悦耳、委婉缠绵的韵味,并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创新发展,形成了字正腔圆、刚柔相济、韵味浓厚的唱腔风格,至今仍为演员沿用学唱。她的念白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极见功力。在《双罗衫・详状》一剧中,徐继祖念状子的大段道白和逼问姚达的对白,由徐到疾,层层推进,由轻到重,顿挫有致,字追句逼,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引人入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她的做功更是独树一帜,令人叫绝。《黄鹤楼》中她所扮演的周瑜与众不同,她改变过去老艺人表演时自始至终地表现周瑜凶狠的演法,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先礼后兵,层层过渡,掌握火候,有分寸、有节奏地刻画了周瑜的儒雅风度、雄才大略和气量狭窄、嫉贤妒能的心理特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个”的典型人物形象。 一代名生郭凤英于2005年5月1日与世长辞,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晋剧艺术的杰出贡献,她精湛超群的艺术也将会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阎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