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一方面继续培养教育年幼的皇帝,使其逐渐了解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对北魏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推行均田制、新租调制、三长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这些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孝文帝开始处理国事。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鉴于平城偏居北边,不利于统治全国,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做京城,遂决心迁都。他把目标定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多个朝代都城的中原洛阳。但北魏达官贵人多为鲜卑人,他们世代居于北方,不愿到南方洛阳,因此,迁都阻力非常大。孝文帝为了能较为顺利地达到迁都的目的,遂采取了一些手段,并最终实现了愿望。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假称出兵伐南齐,亲率20万大军及文武**从平城向南进发。九月到达洛阳后,即下令暂时停留,他巡视汉魏晋故城殿址,察看洛河桥及太学的汉魏石经。此时正值雨季,大军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雨连绵,道路泥泞,士卒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随行大臣叫苦不迭。孝文帝装作没看见。有一天,天还下着大雨,他却身着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继续南进。众大臣纷纷跪于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说,南征是大事,怎可说停就停,形同儿戏;若不南征,只有定都洛阳。群臣无奈,只得同意。就这样,迁都之事定了下来。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更加大了汉化改革的力度。首先是从穿衣说话这些风俗习惯上开始。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次年六月,又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在具体实行上,又考虑年龄因素,规定30岁以上者可暂不强行,30岁以下的,在朝上必须说汉话,否则就要降职免官。同时,还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一律葬于洛阳,不得北还。他还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他还规定,鲜卑人要与**通婚,不仅他自己纳汉族大姓女子充后宫,又替5个弟弟娶汉女为妻室,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此外,孝文帝还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他重视汉文化教育。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他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通过这一系列汉化改革,北魏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由于汉化改革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也得到缓和。 但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太子。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到嵩山巡视,太子恂与其亲信密谋逃回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即返回洛阳,将其痛斥、杖责、囚禁,后又将其处死。同年冬,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镇北大将元思誉等在平城发动**。孝文帝果断地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讨平叛*。通过这些行动,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有力地保障了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推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孝文帝仍念念不忘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年仅33岁的孝文帝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途中。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号曰长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相关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 (第88位) 人物关系: 鼻祖: 拓跋郁律 (?~321) 鲜卑族 远祖: 拓跋什翼犍 (320~377) 鲜卑族 太祖: 拓跋�� (?~371) 烈祖: 道武帝拓跋�� (371~409) 北魏开国皇帝 天祖: 明元帝拓跋嗣 (392~423) 北魏第二任皇帝 高祖: 太武帝拓跋焘 (408~452) 北魏第三位皇帝 曾祖: 拓跋晃 (428~451) 鲜卑族 爷爷: 文成帝拓跋�F (440~465) 北魏第五位皇帝 叔祖父: 拓跋休 拓跋子推 拓跋新成 (?~470) 拓跋天赐 拓跋桢 (?~496) 拓跋长寿 拓跋胡儿 (?~463) 拓跋万寿 (?~462) 拓跋太洛 (?~468) 拓跋小新成 拓跋洛侯 (?~461) 拓跋云 (446~481) 父亲: 拓跋弘 (454~476) 北魏第六位皇帝 儿子: 元悦 (?~532) 元恂 (483~497) 元怀 (488~517)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五子 孙子: 北魏孝武帝元修 (510~535) 北魏最后一位皇帝 孙女: 元季艳 (?~544) 北魏华阳公主 元怿 (487~520) 孙子: 元�� (?~537) 曾孙: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524~552) 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 元�� (505~528) 元愉 (488~508) 孙子: 元宝炬 (507~551) 南北朝时期西魏开国皇帝 曾孙: 元钦 (525~554) 拓跋廓 (537~557) 鲜卑族 元宝月 (?~524) 元宝晖 (?~528) 曾孙: 元钊 (526~528) 北魏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 (483~515) 北魏第八位皇帝 儿媳: 北魏宣武帝胡皇后 中国十大太后 孙子: 北魏孝明帝元诩 (510~528) 北魏第十位皇帝 元�f (494~500) 女儿: 元瑛 (489~525)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女儿,长乐公主 女婿: 高猛 (483~523) 北魏外戚大臣 兄弟: 元勰 (473~508) 侄子: 元子直 元子攸 (507~531) 北魏第十一位皇帝 元劭 (?~528) 元子正 元干 (469~499) 元详 (?~504) 侄子: 元顼 元颢 (485~529) 元雍 (?~528) 元禧 (?~501) 元羽 侄子: 北魏节闵帝元恭 (498~532) 北魏第十三位皇帝 妃子: 高照容 (469~497) 宣武帝元恪生母 岳父: 高扬 同年(公元467年)出生的名人: 萧晔 (467~494) 南齐萧道成第五子 江苏省常州武进 宋顺帝刘准 (467~479) 南朝宋皇帝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 阳固 (467~523) 北魏学者 天津市蓟州区 同年(公元499年)去世的名人: 谢�I (464~499) 竟陵八友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谢眺 (464~499)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萧遥光 (468~499) 江苏省常州武进 元干 (469~499)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 元彬 (364~499)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 杜京产 (438~499) 浙江省杭州江干区 + 更多公元499年去世的名人》北魏孝文帝元宏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元,名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家,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他自幼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年仅5岁的他继皇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冯太后一方面继续培养教育年幼的皇帝,使其逐渐了解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对北魏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推行均田制、新租调制、三长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这些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孝文帝开始处理国事。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 孝文帝鉴于平城偏居北边,不利于统治全国,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做京城,遂决心迁都。他把目标定在中国历史上曾为多个朝代都城的中原洛阳。但北魏达官贵人多为鲜卑人,他们世代居于北方,不愿到南方洛阳,因此,迁都阻力非常大。孝文帝为了能较为顺利地达到迁都的目的,遂采取了一些手段,并最终实现了愿望。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假称出兵伐南齐,亲率20万大军及文武**从平城向南进发。九月到达洛阳后,即下令暂时停留,他巡视汉魏晋故城殿址,察看洛河桥及太学的汉魏石经。此时正值雨季,大军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上*雨连绵,道路泥泞,士卒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随行大臣叫苦不迭。孝文帝装作没看见。有一天,天还下着大雨,他却身着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继续南进。众大臣纷纷跪于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说,南征是大事,怎可说停就停,形同儿戏;若不南征,只有定都洛阳。群臣无奈,只得同意。就这样,迁都之事定了下来。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更加大了汉化改革的力度。首先是从穿衣说话这些风俗习惯上开始。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次年六月,又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在具体实行上,又考虑年龄因素,规定30岁以上者可暂不强行,30岁以下的,在朝上必须说汉话,否则就要降职免官。同时,还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死后一律葬于洛阳,不得北还。他还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他还规定,鲜卑人要与**通婚,不仅他自己纳汉族大姓女子充后宫,又替5个弟弟娶汉女为妻室,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此外,孝文帝还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他重视汉文化教育。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他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通过这一系列汉化改革,北魏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由于汉化改革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也得到缓和。 但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太子。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到嵩山巡视,太子恂与其亲信密谋逃回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即返回洛阳,将其痛斥、杖责、囚禁,后又将其处死。同年冬,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镇北大将元思誉等在平城发动**。孝文帝果断地派任城王元澄率兵讨平叛*。通过这些行动,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有力地保障了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在推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孝文帝仍念念不忘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年仅33岁的孝文帝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途中。后被葬于洛阳北邙山上,号曰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