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1、阮雪榆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阮雪榆(1933.1~),出生于上海。压力加工学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祖父是澳大利亚华侨,外祖父是泰国华侨,到父母一辈移居国内。其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工商业者,母亲是著名的医师。阮雪榆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名南京西路)一幢幽静的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我国山海关之时,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详细] 2、郭重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郭重庆(1933.6~),出生于甘肃兰州。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加入九三学社。郭重庆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大家族,幼年时饱尝世态炎凉。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从小就形成独立自强的品格,坚定地走自己路,勤奋追求理想和未来。15岁初中毕业,考入远离兰州城区的西北师范学院附中。附中为抗战时期北师大内迁时建立,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的录取也很严格,管理则采用大学……[详细] 3、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飞机空气动力学家。1930年2月4日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主持歼八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担任歼……[详细] 4、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路甬祥,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籍贯浙江慈溪。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学习 1964―1965年……[详细] 5、唐任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唐任远(1931.06.25- )电气工程专家。上海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暨永磁电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 长期致力于稀土永磁电机和计算电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创建了稀土永磁电机的理论研究体系、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完善和发展了时空有限元法、电磁场逆问题求解和场路耦合……[详细] 6、张彦仲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张彦仲(1940.03.04- )航空系统工程专家。陕西三原县人。1962年西北大学毕业。1984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航二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中航科工公司董事长;**十三、十四届**候补委员;全国政协九、十届委员。 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与航空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我国**套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完成5……[详细] 7、刘友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刘友梅(1938.01.16- )轨道电力牵引动力专家。江西省上饶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南车集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轨道电力牵引动力装备的设计与研发,自主研发了韶山系列交直传动电力机车产品、交直交传动电力机车、动力集中型高速动车组、储能式轻轨车辆,实现了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使轨道电力牵引完成了从常载到重载,……[详细] 8、沈闻孙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沈闻孙(1930.05.06- )船舶设计专家,浙江海盐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90年代初任大连造船新厂总设计师,先后开发设计9.8万吨级与11万吨级成品油轮,15万吨级货轮,15万吨级原油轮,5.2万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船,以上5种船型先后打入船舶国际市场,船厂拿到大量船舶订单,我国的造船事业上了一个台阶。90年代后期先后开发……[详细] 9、李鹤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李鹤林,李鹤林(1937.07.05- )机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祖籍湖北,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主持研制10种新材料和几种表面强化工艺,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了“石油管工程”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开展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详细] 10、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李培根(1948.12.27-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87年毕业于美国威斯新辛-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5-200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2005年3月-2014年3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863/CIMS专家组成员、863/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国家863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目前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8……[详细] 11、涂铭旌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涂铭旌(1928.11.15- )金属材料专家。重庆市人。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55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四川大学教授,曾任**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与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长期从事金属……[详细] 12、徐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徐德民(1937.11.07- )兵器科学与技术和水下无人航行技术专家。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198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总装备部水中兵器专业组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成员等。 长期致力于兵器科学与技……[详细] 13、潘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潘健生(1935.01.25- )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家。195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将传热学、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工程等与材料学知识加以集成,建立反映热处理过程复杂现象的数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复杂形状零件和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计算机模拟,用热处理虚拟制造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应用,推动热处理从经验型向基于科学计算的精密型技术的方向跨越,对机……[详细] 14、陆元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陆元九(1920~)来安县张山集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民国30 年(1941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航空工程系。民国3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49 年获得该院科学博士学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从事最优控制,动态系统测试、涡轮机控制等研究开发工作。1956 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详细] 15、何友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何友声(1931.07.28- )水动力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委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船舶流体力学和高速水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我国水翼水动力学设计基础……[详细] 16、林宗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林宗虎(1933.05.13- )热能工程专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导。曾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相流方面,创建的林氏公式,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详细] 17、张立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张立同(女)(1938.04.14- )航空航天材料专家。生于重庆市,祖籍辽宁海城。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9年4月~1991年1月在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展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代表。曾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详细] 18、谢友柏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谢友柏(1933.09.23- )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详细] 19、闵桂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33年6月2日生于福建莆田。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详细] 20、冯培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冯培德(1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恩平市牛江镇莲塘村人 1963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196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研究生毕业。1981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历任研究室主任、618所所长、中国国防科委**航空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冯培德在担任所长期间,**618所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曾被评为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干部和全国先进工作……[详细]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