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公元412年-公元502年),她是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她代父出征、抗击柔然,被追封为孝烈将军,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均有其故事形象作品。 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 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f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花木兰从军 古代的女孩子几乎是不出门的,但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姑娘叫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一天,花木兰的爹爹接到了朝廷紧急征兵的文书,花木兰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弟弟年纪较小,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弟弟却说要是自己有个哥哥就好了,于是花木兰想出了女扮男装的办法,替父亲从军,并告诉弟弟以后自己就是他的哥哥。第二天花木兰就去买了一匹骏马和上战场必备的东西。花木兰不听父母的劝阻,执意要上战场替父亲从军,父母拗不过她,只好给她收拾行装送她出门。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心里非常难过,因为自己年老多病上不了战场,要自己的女儿女扮男装替自己去,并嘱咐她到了军营一定要事事小心,不要让别人发现了自己是姑娘。花木兰听了父亲的教诲后就去了军营。 花木兰到了军营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休息,努力的适应军营的生活。她和战友们相处得很好,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姑娘。没多久她就和战友们上战场,由于她作战英勇,机智过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很快她被封为了大将军。从此,花木兰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多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皇上因为她的战绩,要赏赐她黄金千两,良田万亩,还要封她为兵部尚书。花木兰谢过后就对皇上说自己不想要这些赏赐,因为十年没回过家乡,非常想念父母想回家看看,皇上准许了。 花木兰回到家乡,父母非常高兴,她来到自己的房间,*下军装,穿回自己当姑娘时的衣服,打扮得十分漂亮。她的部下看到她的这身装束都非常惊讶,想不到将军是个女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很快被流传开来了,她孝敬父母,为国尽忠,又不爱慕荣华富贵的美好品德很值得我们学习。 木兰祠 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 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隋朝,我国出现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代时,占地为一万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余间。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门过道内,有花木兰的战马塑像,按上有花木兰全家塑像。祠堂内外有十余块历代名人、官吏赞美花木兰的诗文、书画碑刻。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留诗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现在石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高3.6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高2.14米,宽0.78米,碑座方队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查辩正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及木兰祠、木兰像等。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唐代追赠木兰为将军,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
同年(公元412年)出生的名人: 路惠男 (412~466)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 同年(公元502年)去世的名人: 夏侯详 (430~502) 萧梁开国功臣 安徽省淮北濉溪 萧宝源 (?~502) 江苏省常州武进 萧宝融 (488~502) 南朝齐最后一位皇帝 江苏省常州武进 萧宝攸 (?~502) 江苏省常州武进 萧宝嵩 (?~502) 江苏省常州武进 萧宝贞 (?~502) 江苏省常州武进 + 更多公元502年去世的名人》花木兰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花木兰(公元412年-公元502年),她是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辞》这一方民歌,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她代父出征、抗击柔然,被追封为孝烈将军,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均有其故事形象作品。 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 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f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花木兰从军 古代的女孩子几乎是不出门的,但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姑娘叫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一天,花木兰的爹爹接到了朝廷紧急征兵的文书,花木兰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弟弟年纪较小,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弟弟却说要是自己有个哥哥就好了,于是花木兰想出了女扮男装的办法,替父亲从军,并告诉弟弟以后自己就是他的哥哥。第二天花木兰就去买了一匹骏马和上战场必备的东西。花木兰不听父母的劝阻,执意要上战场替父亲从军,父母拗不过她,只好给她收拾行装送她出门。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心里非常难过,因为自己年老多病上不了战场,要自己的女儿女扮男装替自己去,并嘱咐她到了军营一定要事事小心,不要让别人发现了自己是姑娘。花木兰听了父亲的教诲后就去了军营。 花木兰到了军营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休息,努力的适应军营的生活。她和战友们相处得很好,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姑娘。没多久她就和战友们上战场,由于她作战英勇,机智过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很快她被封为了大将军。从此,花木兰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多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皇上因为她的战绩,要赏赐她黄金千两,良田万亩,还要封她为兵部尚书。花木兰谢过后就对皇上说自己不想要这些赏赐,因为十年没回过家乡,非常想念父母想回家看看,皇上准许了。 花木兰回到家乡,父母非常高兴,她来到自己的房间,*下军装,穿回自己当姑娘时的衣服,打扮得十分漂亮。她的部下看到她的这身装束都非常惊讶,想不到将军是个女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很快被流传开来了,她孝敬父母,为国尽忠,又不爱慕荣华富贵的美好品德很值得我们学习。 木兰祠 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 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隋朝,我国出现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代时,占地为一万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余间。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门过道内,有花木兰的战马塑像,按上有花木兰全家塑像。祠堂内外有十余块历代名人、官吏赞美花木兰的诗文、书画碑刻。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留诗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现在石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高3.6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高2.14米,宽0.78米,碑座方队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查辩正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及木兰祠、木兰像等。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唐代追赠木兰为将军,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