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基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杨振基是我国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次子,,1931年杨澄甫亲定传人表中最后去世的一位**。   1926年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一直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的十多年间从未中断。在父亲和叔父杨兆鹏(杨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   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回老家永年县南关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家门太极功夫。此后不久,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振铭(守中)共同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授传播杨式太极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   人生跌宕   上世纪50年代,经太极拳宗师傅钟文先生举荐,****华北局-李雪峰等高层**邀请杨振基前往教授太极拳,直至文革前的近十年间,先后跟随**同志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跟随他学习太极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级干部,也有华北局、河北省及各地各级干部和群众。文革中他因为传播太极拳和哥哥杨守中“海外”关系受到批斗和审查,曾一度被停止工作。生性倔强和为人谨慎的他心灵遭受巨大创伤,从此不在任何场合谈及自己家庭背景和太极拳功夫。   艺高德尚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他在**和同志们的多次劝导下,才有限度地开始教拳。主要是在家与夫人裴秀荣二人切磋技艺,并且在小范围中教授学生。90年代年初,太极拳在邯郸引起各级**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健身运动,他思想上的禁锢有所松动,开始从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中正式吸受徒弟。   **批吸收的**中主要有主要有酆秀钦、王凤英、常关城、张宝�U、严翰秀、王跃辉、王芳、郑豪等。其后的十余年中,又陆续吸收入门**90余人,范围涉及邯郸、石家庄、邢台、济南、合肥、青岛、蚌埠、南宁、大连、天津、长治等地。杨振基除收徒教拳外,更主要的是多年来热情义务向所有求学者传授太极拳技艺。他经常会同夫人裴秀荣及主要**在邯郸、济南、石家庄等地办班传拳,而且从不收费,这基本成为杨振基师门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至今不能有人违反。多年来他们办班近300期,从学者两万余人。   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他把继承和传播杨家正宗传统太极拳技艺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并为此倾注了全部心*。建国后,鉴于其父杨澄甫早年去世,大哥杨守中因移居香港与大陆隔绝,在祖国内地继承和传播杨家拳艺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他和两位弟弟(振铎、振国)肩上。杨振基膝下无子女,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将所掌握的拳技悉数传授给夫人裴秀荣。夫妇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们还不顾年事已高,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贡献。   为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纯洁性和正统性,他将杨家祖传秘籍和历史资料公诸于世,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将其父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及诸先师的太极精论附后,将自己的太极拳照及动作解释与前辈宗师的拳照练法一一结合对应,相互比较印证,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此书一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习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随该书一同录制的《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也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以上内容由" 三毛"分享。] 人物关系: 曾祖: 杨露禅 (1799~1876) 中国十大武术家 爷爷: 杨健侯 (1839~1917) 叔祖父: 杨班侯 (1837~1892) 杨凤侯 父亲: 杨澄甫 (1883~1937)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兄弟: 杨振铎 杨振国 (1928~2013) 杨振铭 (1910~1985) 叔伯: 杨少侯 (1862~1930)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陈枫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梁怀兆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 林秀来 (1921~1952)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艾侠 (1921~1941) 广西自治区柳州 周�� (1921~1942)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 更多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 黎东汉 (1914~2007) 中国人民***少将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 肖思明 (1915~2007) 中国人民***少将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 张彦青 (1917~2007) 山东省聊城临清 沈颖 (1923~2007) 江苏省盐城盐都 权哲 (1929~2007) 江苏省南京江宁 钱丹辉 (1919~2007) 江苏省常州金坛 + 更多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杨振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