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翁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陈则翁(约1232―约1296),南宋末期诗人。字仁则,号瑞洲,浙江瑞安阁巷柏树村人。约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出生于浙江瑞安阁巷柏树村的书香之家。少受庭训,读经史,习诗文,知书达理,为人正直。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四年),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曾登宏词科,历官至广东副使。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家。所著集名《沧浪兴集》。现存诗九首。  生平事迹  陈则翁出生于瑞安的书香门第,曾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及宏词科。宋咸淳(宋度宗年号,1265-1274)年间,陈则翁出任广东副使,掌管广东南路粮食货物转运,兼理边防治安巡察监督,忠于职守,调运广南粮食物资,尽力协助陈秀夫、张世杰等大臣组织力量抗元,匡复保国。值元军大举南下,时局维艰,陈任翁(麟洲)随兄陈则翁至广东,倡义举勇,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将张世杰檄提兵任广南督佥,以身许国,英勇善战,在督佥事任内不幸病于军中,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破弟亡,陈则翁怀着悲戚之情,跋山涉水,将麟洲灵柩从广南运归故里安葬。晚清翰林编修黄绍第(叔颂)《瑞安百咏》中有《陈瑞洲兄弟亮节》赞云:“劫后山庵剩半云,瑞洲兄弟并能文。杜鹃同下东风拜,朝夕龙牌奉故君”。陈氏兄弟忠义之士,高风亮节,东瓯扬名。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发生“��山之变”,宋朝大势已去,陆秀夫临危抱年幼皇帝赵�m投海,尽节殉国。宋亡后,爱国志士陈则翁不仕元朝,孤臣未尽报国之志,无奈从广东弃官回归故里隐居,在集善院正厅供奉宋室皇帝龙牌,附置文天祥、陆秀夫等牌位祭祀。每逢朔望,陈则翁常与平阳爱国诗人林景熙(霁山)、宋埠林昊渊(五峰)、仙口裴季昌(芸山)和瑞安曹村曹�孙(许山)等宋代遗臣,相聚于集善院祭奠,并在陈宅半云庵赋诗咏怀,倾诉爱国之情,以释-之恨,当时在瑞平二地颇有影响。陈则翁关心桑梓,热心公益,行善赈济,修筑道路、桥梁、堤塘,于龙船河建造石桥(俗称高郎桥),便利于柏树与高宅腕往来,并将集善院左右厢房办书塾,聘请名师授课,奖掖后进,培育人才。高明小时曾在这里读书,深受栽培。  陈则翁晚年正是朝代兴亡更迭之际,心绪惆怅,写了诸多乡情诗作和爱国忧时诗篇,私相痛悼,以托黍离之悲。陈则翁与林景照弃官归隐,相约同游温州江心孤屿。观览瓯江中川自然景色,宋高宗“清辉”碑和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等诗篇,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记忆,怀念思绪,心潮涌动,即景赋诗。人间变幻,世事沧桑,隔岸军营号角,夕阳寒鸦晚归,行殿成荒土,烟草又萋萋,忧恨满怀愁绪,不禁黯然神伤。陈瑞洲的诗作,与诗人林霁山的《梦中作四首》和《冬青花》等诗篇,同是忧国伤时的高洁风骨之作,世代传唱。  陈则翁约于公元1296年卒于家,前来吊祭的村民亲友名士众多,墓葬管岙后溪,著有《沧浪兴集》,存有《瑞洲小集》(《四库全书》本,温州图书馆收藏)。  陈氏先祖原由闽迁徙括温。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陈铎从温州迁至瑞安崇儒里(今阁巷柏树)。至南宋,陈静有四子:陈圆、陈满、陈斋、陈供。陈供兄弟喜读书,讲气节,淡泊明志,无意仕途。陈圆,字居礼,家园多植翠竹,号称“竹所”。陈供有陈养惠、陈则翁、陈任翁、陈养善等四子。陈则翁承前继后,振兴家世,为陈氏家族中坚人物。  陈则翁膝下八子(原配薛氏生二子,龚氏生三子,周氏生三子)。承传家训,习读经史,善诗文,并有才名。  长子陈昌时(物吾),娶周埏(宋状元周坦弟)之女为妻,是高则诚岳父。颖悟聪敏,博学强识,擅长诗文,由礼部学究科任廉州路教授,著有《鸡肋集》。乡情诗作中《覆舟行》一诗,关心民瘼,敢为渔民鼓呼,民间广为流传。为文雄深高古,明代平阳举人蔡芳(资静)修篡弘治《温州府志》时,读其诗文赞曰:“章圆如丸珠,句奇如钩棘,语丽如长春芙蓉,韵古如黄钟大吕,非寻常步骤所可仿佛也。”  次子陈得时(老吾),由郡贡生任常州无锡教谕,著有《颍西清啸集》。  三子陈可时(懒吾),善诗文。  四子陈与时(存吾),任南康杂造局副使。《送高则诚赴举兼简梅庄兄》一诗,盛传乡里。与靖安居士陈允文友善,互有诗词酬唱。  五子陈识时(民吾),善诗词,通音律,*文立就,昆仲间有“雁行中推自眉焉”之誉。  六子陈济时(夷吾),七子陈斋时(*吾),八子陈齐时(音吾),亦喜爱诗文。  陈则翁孙辈,多有文才,代有闻人。陈冈(士原),诗人,昌时子,著有《溪堂集》。陈礼专(士芳),得时子,任浙江宣尉司都事。陈升(士顺),可时子,任江西崇仁县尉。陈观宝(士珍),识时子,有诗作问世。陈氏家族文风兴盛,世代延绵,久盛不衰。

  陈则翁(约1232―约1296),南宋末期诗人。字仁则,号瑞洲,浙江瑞安阁巷柏树村人。约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出生于浙江瑞安阁巷柏树村的书香之家。少受庭训,读经史,习诗文,知书达理,为人正直。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四年),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曾登宏词科,历官至广东副使。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家。所著集名《沧浪兴集》。现存诗九首。  生平事迹  陈则翁出生于瑞安的书香门第,曾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及宏词科。宋咸淳(宋度宗年号,1265-1274)年间,陈则翁出任广东副使,掌管广东南路粮食货物转运,兼理边防治安巡察监督,忠于职守,调运广南粮食物资,尽力协助陈秀夫、张世杰等大臣组织力量抗元,匡复保国。值元军大举南下,时局维艰,陈任翁(麟洲)随兄陈则翁至广东,倡义举勇,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将张世杰檄提兵任广南督佥,以身许国,英勇善战,在督佥事任内不幸病于军中,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破弟亡,陈则翁怀着悲戚之情,跋山涉水,将麟洲灵柩从广南运归故里安葬。晚清翰林编修黄绍第(叔颂)《瑞安百咏》中有《陈瑞洲兄弟亮节》赞云:“劫后山庵剩半云,瑞洲兄弟并能文。杜鹃同下东风拜,朝夕龙牌奉故君”。陈氏兄弟忠义之士,高风亮节,东瓯扬名。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发生“��山之变”,宋朝大势已去,陆秀夫临危抱年幼皇帝赵�m投海,尽节殉国。宋亡后,爱国志士陈则翁不仕元朝,孤臣未尽报国之志,无奈从广东弃官回归故里隐居,在集善院正厅供奉宋室皇帝龙牌,附置文天祥、陆秀夫等牌位祭祀。每逢朔望,陈则翁常与平阳爱国诗人林景熙(霁山)、宋埠林昊渊(五峰)、仙口裴季昌(芸山)和瑞安曹村曹�孙(许山)等宋代遗臣,相聚于集善院祭奠,并在陈宅半云庵赋诗咏怀,倾诉爱国之情,以释-之恨,当时在瑞平二地颇有影响。陈则翁关心桑梓,热心公益,行善赈济,修筑道路、桥梁、堤塘,于龙船河建造石桥(俗称高郎桥),便利于柏树与高宅腕往来,并将集善院左右厢房办书塾,聘请名师授课,奖掖后进,培育人才。高明小时曾在这里读书,深受栽培。  陈则翁晚年正是朝代兴亡更迭之际,心绪惆怅,写了诸多乡情诗作和爱国忧时诗篇,私相痛悼,以托黍离之悲。陈则翁与林景照弃官归隐,相约同游温州江心孤屿。观览瓯江中川自然景色,宋高宗“清辉”碑和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等诗篇,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记忆,怀念思绪,心潮涌动,即景赋诗。人间变幻,世事沧桑,隔岸军营号角,夕阳寒鸦晚归,行殿成荒土,烟草又萋萋,忧恨满怀愁绪,不禁黯然神伤。陈瑞洲的诗作,与诗人林霁山的《梦中作四首》和《冬青花》等诗篇,同是忧国伤时的高洁风骨之作,世代传唱。  陈则翁约于公元1296年卒于家,前来吊祭的村民亲友名士众多,墓葬管岙后溪,著有《沧浪兴集》,存有《瑞洲小集》(《四库全书》本,温州图书馆收藏)。  陈氏先祖原由闽迁徙括温。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陈铎从温州迁至瑞安崇儒里(今阁巷柏树)。至南宋,陈静有四子:陈圆、陈满、陈斋、陈供。陈供兄弟喜读书,讲气节,淡泊明志,无意仕途。陈圆,字居礼,家园多植翠竹,号称“竹所”。陈供有陈养惠、陈则翁、陈任翁、陈养善等四子。陈则翁承前继后,振兴家世,为陈氏家族中坚人物。  陈则翁膝下八子(原配薛氏生二子,龚氏生三子,周氏生三子)。承传家训,习读经史,善诗文,并有才名。  长子陈昌时(物吾),娶周埏(宋状元周坦弟)之女为妻,是高则诚岳父。颖悟聪敏,博学强识,擅长诗文,由礼部学究科任廉州路教授,著有《鸡肋集》。乡情诗作中《覆舟行》一诗,关心民瘼,敢为渔民鼓呼,民间广为流传。为文雄深高古,明代平阳举人蔡芳(资静)修篡弘治《温州府志》时,读其诗文赞曰:“章圆如丸珠,句奇如钩棘,语丽如长春芙蓉,韵古如黄钟大吕,非寻常步骤所可仿佛也。”  次子陈得时(老吾),由郡贡生任常州无锡教谕,著有《颍西清啸集》。  三子陈可时(懒吾),善诗文。  四子陈与时(存吾),任南康杂造局副使。《送高则诚赴举兼简梅庄兄》一诗,盛传乡里。与靖安居士陈允文友善,互有诗词酬唱。  五子陈识时(民吾),善诗词,通音律,*文立就,昆仲间有“雁行中推自眉焉”之誉。  六子陈济时(夷吾),七子陈斋时(*吾),八子陈齐时(音吾),亦喜爱诗文。  陈则翁孙辈,多有文才,代有闻人。陈冈(士原),诗人,昌时子,著有《溪堂集》。陈礼专(士芳),得时子,任浙江宣尉司都事。陈升(士顺),可时子,任江西崇仁县尉。陈观宝(士珍),识时子,有诗作问世。陈氏家族文风兴盛,世代延绵,久盛不衰。

人物关系: 儿子: 陈昌时   同年(公元1232年)出生的名人: 邓剡 (1232~1303) 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词作家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 杨林 (1232~1274) 南宋进士、抗元将领 浙江省台州玉环市 董朴 (1232~1316)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 张础 (1232~1294) 北京市通州区 陈瓒 (1232~1277)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 更多公元123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296年)去世的名人: 张弘略 (?~1296)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王应麟 (1223~1296) 南宋**、经史学者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