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有《***》、《乙巳占》。李淳风是世界上**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乙巳占》10 卷,是李淳风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学著作。李淳风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于麟德二年(665)编成新的历法,命名为《麟德历》。 人物生平 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重要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早在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和袁天罡 唐代出了两位纬学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政府司天监的李淳风,一位是隐士袁天罡,亦为初唐名士。这两位均是正史有传的博学名士,其神秘的预言能力和准确性令世人瞠目。 除了无数次地具体预测国事外,李、袁二人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极其神秘难解的纬学奇书《***》,还留下名著《四弹子》著作。《***》这部奇书预言了自天地形成以来的万年国运兴衰治*,所以历代为世人瞩目,争相揭密。《宋史.艺文志》正式将此书列入正史,可见当时对这部奇书的重视。 袁天罡曾筑舍于阆州蟠龙山前,长期观星象、演易,李淳风因久慕其名,故远道来阆,追随其师。他们在阆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传说。后袁、李二先贤便终老阆苑仙境,并葬于阆中天宫院(今阆中天宫乡)。 据说李、袁二人晚年进入仙界,作名士游于山水林泉间。―日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来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来),一人推后事(唐以后中国大事),推一事画一幅秘象,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天帝怕天机泄露过多,即派陈博老祖(据说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陈呼二人:“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进是退?”说着一步跨开,目视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飘然而去。 该卷书即《***》,被山人所得,不解,逐流传于世。因最后一象有语云“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后人名其为《***》。《***》中前四十三象图(共六十象)均已被历史揭密,其神秘性与准确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17幅图象谶言依然是玄机难测。明代金圣叹曾为《***》作注,并力求揭密。 李淳风及一谶语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0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的卜象。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朝)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由于传言与卜象相符,故太宗得知后对此极为厌恶和憎恨。为此,太宗曾秘密召见太史令李淳风加以垂询:“《秘记》所云,信有之乎?”李淳风答道:“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孙殆尽,其兆既成矣。”太宗又问:“疑似者尽*之,何如?”李淳风答道:“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或浅。今借使得而*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陛下子孙,无遗类矣。”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李君羡传》中记载: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封为武连郡公)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这就导致了李君羡的被冤*,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则天称帝建武周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终于“谐阕称冤”。武则天“乃追复其(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李君羡因谶言被*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
同年(公元602年)出生的名人: 高智周 (602~683) 唐朝宰相 江苏省常州 李道宗 (602~653) 山东省济宁任城区 同年(公元670年)去世的名人: 李福 (634~670) 陕西省西安 卢承庆 (595~670) 唐朝宰相 北京市 王梵志 (?~670)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李淳风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有《***》、《乙巳占》。李淳风是世界上**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注解的《周髀算经》和《古算十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乙巳占》10 卷,是李淳风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学著作。李淳风根据他对天文历法的多年研究和长期观测,于麟德二年(665)编成新的历法,命名为《麟德历》。 人物生平 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重要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早在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和袁天罡 唐代出了两位纬学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政府司天监的李淳风,一位是隐士袁天罡,亦为初唐名士。这两位均是正史有传的博学名士,其神秘的预言能力和准确性令世人瞠目。 除了无数次地具体预测国事外,李、袁二人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极其神秘难解的纬学奇书《***》,还留下名著《四弹子》著作。《***》这部奇书预言了自天地形成以来的万年国运兴衰治*,所以历代为世人瞩目,争相揭密。《宋史.艺文志》正式将此书列入正史,可见当时对这部奇书的重视。 袁天罡曾筑舍于阆州蟠龙山前,长期观星象、演易,李淳风因久慕其名,故远道来阆,追随其师。他们在阆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和传说。后袁、李二先贤便终老阆苑仙境,并葬于阆中天宫院(今阆中天宫乡)。 据说李、袁二人晚年进入仙界,作名士游于山水林泉间。―日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来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来),一人推后事(唐以后中国大事),推一事画一幅秘象,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天帝怕天机泄露过多,即派陈博老祖(据说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陈呼二人:“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进是退?”说着一步跨开,目视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飘然而去。 该卷书即《***》,被山人所得,不解,逐流传于世。因最后一象有语云“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后人名其为《***》。《***》中前四十三象图(共六十象)均已被历史揭密,其神秘性与准确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17幅图象谶言依然是玄机难测。明代金圣叹曾为《***》作注,并力求揭密。 李淳风及一谶语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0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的卜象。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朝)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由于传言与卜象相符,故太宗得知后对此极为厌恶和憎恨。为此,太宗曾秘密召见太史令李淳风加以垂询:“《秘记》所云,信有之乎?”李淳风答道:“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孙殆尽,其兆既成矣。”太宗又问:“疑似者尽*之,何如?”李淳风答道:“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或浅。今借使得而*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陛下子孙,无遗类矣。”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李君羡传》中记载: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封为武连郡公)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这就导致了李君羡的被冤*,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则天称帝建武周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终于“谐阕称冤”。武则天“乃追复其(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李君羡因谶言被*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