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1907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宣部副部长、*****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国策顾问,代理*******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 身亡,终年58岁,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  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人生历程  报界奇才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主办的《向导》周刊转载。****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爱憎分明  他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曾促成郭沫若顺利回国。1927年“四・一二”**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欲回国抗日。为此,郁达夫请陈布雷为郭沫若说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故而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领袖文胆  在民族大义上,国共可以团结御辱,但是,国共两党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陈布雷作为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是***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又担任“总统国策顾问”及全国宣传小组召集人,是*****在文化舆论宣传方面的“总参谋长”。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方面的文章,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身亡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 身亡。多年来,关于他 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综观陈布雷的一生,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作为矛盾的人物,陈布雷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他位居-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员(不过,他的女儿陈琏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中国***的)  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  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  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的**黑暗、官吏**、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这些,可能都是最终导致他 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1907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宣部副部长、*****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国策顾问,代理*******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 身亡,终年58岁,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  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人生历程  报界奇才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主办的《向导》周刊转载。****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爱憎分明  他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曾促成郭沫若顺利回国。1927年“四・一二”**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欲回国抗日。为此,郁达夫请陈布雷为郭沫若说情。但蒋介石对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于怀,故而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一叠书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领袖文胆  在民族大义上,国共可以团结御辱,但是,国共两党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陈布雷作为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是***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又担任“总统国策顾问”及全国宣传小组召集人,是*****在文化舆论宣传方面的“总参谋长”。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方面的文章,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身亡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 身亡。多年来,关于他 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事实上,陈布雷的死因非常复杂。综观陈布雷的一生,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人生道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作为矛盾的人物,陈布雷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他位居-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员(不过,他的女儿陈琏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中国***的)  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  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领袖的“知遇之恩”将铭记不忘。  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的**黑暗、官吏**、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这些,可能都是最终导致他 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

陈布雷相关 陈布雷故居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相关院校: 浙江大学 相关**: 电影《一九四二》 2012年 段奕宏 饰 陈布雷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陈石英 (1890~1983) 上海市 陈柱 (1890~1944) 广西自治区玉林北流市 朱恒璧 (1890~1987) *理学家 江苏省盐城阜宁 陈树三 (1890~1911)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高汉 (1890~1953) 广东省中山市 + 更多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闻兰亭 (1870~1948) 江苏省常州天宁 李廷安 (1898~1948) 广东省中山市 张良辰 (1931~1948)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林美 (1926~1948)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李快 (1925~1948)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 (1925~1948)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 + 更多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