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英(1920-1998),原名詹德安,四川蒲江县人。1920年8月出生于寿安镇,早年于成都就读中学。时值抗日战争,周民英深受**抗日救亡主张影响。经县人张黎群介绍,由四川地下党组织安排,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 1938年1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创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青训班搬迁到泾阳县云阳镇北约8里路的安吴堡,周民英被送至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冯文彬、-任青训班正副主任,刘瑞龙任教务处处长,张琴秋任生活指导处处长,任郭世光秘书处处长,黄孝先任研究室主任,教员有陈学文、丁东放、陈宇、刘光、史行、王仲方等十余人。青训班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抗战的理论问题与军事问题。经过1个月的学习,周民英完成“走向延安革命圣地的**站”的嬗变。4月,选送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并加入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938年12月,周民英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留守团警备**团工作。他在**中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通讯干事和宣传股长。 延安期间,在公木、萧军、丁玲、晋驼等文化人士的教诲和影响下,周民英的文艺创作才能充分展现,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作家。 1941年5月,****直属队**部成立军直文艺室,公木任主任,周民英为成员之一。6月,周民英参加文艺月会开办的延安星期文艺学园,该学园的目的是“开展文艺运动和帮助文学青年学习与写作”。每周上课一次,期限一年,教学内容有文艺理论、文学史、写作知识等专题讲座。讲课教师有艾青、丁玲、萧军、何其芳、艾思奇、刘白羽、周立波等知名文化人士。随后,经晋驼介绍,加入军直文艺室创办的文艺团体鹰社,开展文艺创作活动。 周民英以《解放日报》为主要阵地,相继发表一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代表作有:1940年10月31日发表的小说《婚事》,1943年9月9日发表的通讯报告《张治国的故事》,及1947年2月1日于《**生活副刊》创刊号发表的小说《山里老王》。 他的《婚事》有力地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呼吁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这部小说与周立波《犊牛》、V.Yermilon著侣梅译《高尔基―反***的坚强战士》、S.斯温勒著山屋译《春天的天空》、骆宾基《乡居小记》、张铁生《欧游杂记小引》、维廉・萨洛扬著,胡仲持译《到汉福特去的旅行》、华嘉《寂寞》的短篇小说汇编为《雪山集》,于1942华华书店出版,并不断被再版。 他的《张治国的故事》讲述一个贫苦农民经过革命风雨的锻炼,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和模范干部的故事。这篇故事与张铁夫和穆青《赵占魁同志》、丁玲《袁广发》,荒煤《模范党员申长林同志》、莫艾《刘主任》作品汇集为《英雄传》,于1946年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版。与马烽《张初元的故事》、师田手《锄草的陈团长》、黄既《关向应同志在病中》、叶正明《我的爸爸叶挺将军》、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丁玲《三日杂记》汇集为《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于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并不断被再版。 1949年至1952年,周民英调任中国人民***第四军**部宣传科科长兼军报社长。1954年4月至1959年4月,相继担任华东军区防空军**部宣传处处长、南方军区防空军**部宣传处处长、南方空军**部宣传部副部长、广州空军**部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5月,调新华社工作。1959年5月至1961年,于新华社总社外语培训班学习英语,任外训班党支部书记。1961年9月至1964年3月,任总社参编部副主任,总社机关党委委员。1964年3月至1975年5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首席记者,对外称副总编。1975年5月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直至1981年10月离休。 1998年,周民英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周民英是党在革命时期培养起来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他将自己奉献给党的文化宣传事业,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杨尚正 (1920~2013) 高级将领 重庆市潼南区 张仲三 (1920~1987)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张哲民 (1920~1958) 卫固镇大河南村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雒鸿襄 (1920~1992)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 陈子良 (1920~1981) 早期革命者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 更多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8年)去世的名人: 李霞卿 (1912~1998) 中国**位女飞行员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汤登育 (1904~1998)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 李国华 (1914~1998) 开国大校 湖北省黄石阳新 吴怀才 (1916~1998) 开国大校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何宣太 (1911~1998) 开国大校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 张本科 (1914~1998) 开国大校 安徽省六安霍山县 + 更多公元1998年去世的名人》周民英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周民英(1920-1998),原名詹德安,四川蒲江县人。1920年8月出生于寿安镇,早年于成都就读中学。时值抗日战争,周民英深受**抗日救亡主张影响。经县人张黎群介绍,由四川地下党组织安排,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 1938年1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创办的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青训班搬迁到泾阳县云阳镇北约8里路的安吴堡,周民英被送至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冯文彬、-任青训班正副主任,刘瑞龙任教务处处长,张琴秋任生活指导处处长,任郭世光秘书处处长,黄孝先任研究室主任,教员有陈学文、丁东放、陈宇、刘光、史行、王仲方等十余人。青训班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抗战的理论问题与军事问题。经过1个月的学习,周民英完成“走向延安革命圣地的**站”的嬗变。4月,选送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并加入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1938年12月,周民英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留守团警备**团工作。他在**中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通讯干事和宣传股长。 延安期间,在公木、萧军、丁玲、晋驼等文化人士的教诲和影响下,周民英的文艺创作才能充分展现,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作家。 1941年5月,****直属队**部成立军直文艺室,公木任主任,周民英为成员之一。6月,周民英参加文艺月会开办的延安星期文艺学园,该学园的目的是“开展文艺运动和帮助文学青年学习与写作”。每周上课一次,期限一年,教学内容有文艺理论、文学史、写作知识等专题讲座。讲课教师有艾青、丁玲、萧军、何其芳、艾思奇、刘白羽、周立波等知名文化人士。随后,经晋驼介绍,加入军直文艺室创办的文艺团体鹰社,开展文艺创作活动。 周民英以《解放日报》为主要阵地,相继发表一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代表作有:1940年10月31日发表的小说《婚事》,1943年9月9日发表的通讯报告《张治国的故事》,及1947年2月1日于《**生活副刊》创刊号发表的小说《山里老王》。 他的《婚事》有力地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呼吁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这部小说与周立波《犊牛》、V.Yermilon著侣梅译《高尔基―反***的坚强战士》、S.斯温勒著山屋译《春天的天空》、骆宾基《乡居小记》、张铁生《欧游杂记小引》、维廉・萨洛扬著,胡仲持译《到汉福特去的旅行》、华嘉《寂寞》的短篇小说汇编为《雪山集》,于1942华华书店出版,并不断被再版。 他的《张治国的故事》讲述一个贫苦农民经过革命风雨的锻炼,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和模范干部的故事。这篇故事与张铁夫和穆青《赵占魁同志》、丁玲《袁广发》,荒煤《模范党员申长林同志》、莫艾《刘主任》作品汇集为《英雄传》,于1946年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版。与马烽《张初元的故事》、师田手《锄草的陈团长》、黄既《关向应同志在病中》、叶正明《我的爸爸叶挺将军》、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丁玲《三日杂记》汇集为《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于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并不断被再版。 1949年至1952年,周民英调任中国人民***第四军**部宣传科科长兼军报社长。1954年4月至1959年4月,相继担任华东军区防空军**部宣传处处长、南方军区防空军**部宣传处处长、南方空军**部宣传部副部长、广州空军**部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5月,调新华社工作。1959年5月至1961年,于新华社总社外语培训班学习英语,任外训班党支部书记。1961年9月至1964年3月,任总社参编部副主任,总社机关党委委员。1964年3月至1975年5月,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首席记者,对外称副总编。1975年5月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直至1981年10月离休。 1998年,周民英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周民英是党在革命时期培养起来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他将自己奉献给党的文化宣传事业,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