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蒋光慈(1901~1931),原名光赤,又名侠僧,河南固始县陈淋乡人,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者,革命作家、诗人。   蒋光慈出身贫苦,从小养成了嫉恶如仇、磊落光明的品格。同时,自学成才、爱好诗文的父亲,又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在12 岁时,他就能较熟练的吟诗作赋。13 岁时,蒋光慈考入河南固始县县立志成小学读书,在校时得到教师詹谷堂(革命烈士)的引导帮助,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民国5 年(1916 年)蒋光慈小学毕业考入固始中学,进校不久,因激于义愤打了歧视穷苦学生的校长刘春节而被开除出校,后经在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并担任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的同乡好友李宗邺的推荐,于民国6 年夏到该校读书。芜湖省立五中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皖江中学,章士钊、-、柏文蔚、苏曼殊等先驱、名流都曾在这儿教过书,进行过革命宣传,留下了深远影响。蒋光慈进校时,曾留学日本在教育界深受众望的刘希平和《新青年》撰稿人、才华横溢的高语罕等都在该校任教,胡适也曾来校讲过学,这些都给他以很大的影响。   在蒋光慈进入五中的初期,目睹魑魅横行、民不聊生的现实,思想上一度由愤世疾俗转向消极遁世。为了解*这种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他开始大量阅读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书刊,想从中寻找解救自己和社会的答案。当时,马克思主义已传播到中国,但与此同时-思潮也被引了进来,吸引了一部分青年学生,蒋光慈也是其中的一个。他读了俄国-者克鲁伦特金的《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抗夫的宣传-的剧本《夜未央》后深表赞同,开始信仰-。民国7 年,他与李宗邺、胡苏明、吴葆萼、钱杏�、李克农等10 人在五中成立“安社”(以英文-一词的汉语译音“安那其”为名),组织编印《自由之花》小报,公演波兰名剧《夜未央》,在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上发表反对军阀、列强、私有制度等方面的激进文章,以此宣传自己的信仰和主张。民国8 年5 月4 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伟大的五四运动*发,给安徽学界带来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尤其是芜湖省立五中受影响更深,被人称为芜湖的“北大”。新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迅速传播,民族、民主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学生中间广泛流传,蒋光慈的思想就在这时产生了飞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光赤”,公开声言“要救中国,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十月革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去。民国8 年5 月7 日,芜湖各校代表举行**次联席会议,决议成立“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开展-,蒋光慈以五中学生会副会长身份出席会议,并参与起草了《芜湖学生联合会宣言》。5 月19 日,他与翟宗文等 干部率各校学生1000 多人包围了芜湖0董事会会址,要求0-,迫使0负责人签署了禁止进口日货的保证书;同时,他还发起了编印《鸡毛报》(在报上粘贴鸡毛以示紧急),用以警告督促商人不得暗中推销日货。一次,他还和翟宗文带领五中、二农、二女师的学生围攻安徽军务帮办、皖南镇守使马联甲,迫使马联甲取消了盘剥人民的食盐“二五附加税”。于此同时,他还在《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抨击黑暗、讴歌光明的新诗歌。这样一来,他的名字就在芜湖由此传播开来,使他成了芜湖-的中心人物。   当时,蒋光慈思想极为活跃,他不仅积极参加校、市内外的-,而且通过在河南省开封二中读书的老同学叶毓情的关系,致函参加了由曹靖华、叶毓情、宋若瑜等进步学生发起成立的开封“青年学会”,并因之和宋若瑜建立了友谊,以后终于结成革命伴侣。   蒋光慈在芜湖读书期间,和刘希平、高语罕二位师长结成了超乎师生之上的友谊,得到了他们的许多教育帮助。同时还和芜湖科学图书社经理汪孟邹、负责人陈啸青结为知己,使他自此直至逝世,在个人生活、出版著作、革命活动等许多方面都得到汪、陈二人的无私帮助。在他逝世后,汪、陈二人不仅帮助办理了后事,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的遗骨、遗稿和书版纸型,直到“文革”期间被抄走。   蒋光慈在芜湖爱国-中的突出表现,深为**当局所忌恨,为提防他们加害,民国9 年春,他中学最后一学期还没读完,就由高语罕联系介绍,和同学吴葆萼一道离开芜湖,到上海与-、陈望道、李汉俊联系,进入“外国语学校”学习。   上海“外国语学校”是当时由上海共产主义   小组**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去苏联学习,造就中国革命新生力量的一所学校。和蒋光慈一道在该校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韦素园、吴葆萼、彭湃、罗觉(亦农)等20 余人。民国9 年冬,他和刘少奇、任弼时、吴葆萼等在校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夏,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他和刘少奇等十几位同学一道,踏上了赴苏留学的旅程,同年秋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   就在蒋光慈等赴苏留学之际,民国10 年7 月1 日,中国***在上海诞生,民国10年冬天,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党的组织,刘少奇等人首批由团转党,组成旅俄支部,次年经支部讨论通过,蒋光慈正式转为中国***党员。   蒋光慈在留学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边坚持学习,一边勤奋写作、翻译,写下了许多讴歌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诗作。同时,他还和在中国班兼任助教和翻译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上和文学创作上受到-的帮助和影响。所有这些,都使蒋光慈这位“五四”青年,经由“赤浪红潮”的洗礼,从一个-信徒转而变为共产主义的猛士。他在诗中呐喊:“高叫无产阶级革命,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万岁!”火热的诗情,表达了他切盼投身实际革命斗争的心情。民国13 年夏,在结束了4 年留苏生活之后,蒋光慈和萧三、尹宽等人一道返回祖国,奋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   蒋光慈回国后,经由北京回到母校河南固始志成小学,开展党的活动,在该校建立了当时豫皖边区较早的一个党小组。随后,他转赴上海,由-介绍到由****的上海大学任教,为培养革命人材尽力,在此一直工作到民国16 年。其间,他曾于民国14年4 月至10 月间,受党**和李大钊的派遣,到张家口冯玉祥将军部担任过翻译工作。   蒋光慈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一边教书育材,一边从事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创作。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产生的必然性,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同时,还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在民国14 年至民国16 年的3 年间,他先后创作出版了诗集《新梦》、《哀中国》、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等作品。这些作品出版后风靡一时,给当时许许多多在探索中的革命青年以巨大的影响。陶铸生前曾回忆说,他就是怀揣着《少年漂泊者》去参加革命队伍的。   在这3 年中,蒋光慈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在个人生活上却遭遇到不幸。民国15 年8 月,他与相恋6 年的宋若瑜结婚,但仅3 个月后,宋即因肺病去世,给他带来了极度的痛苦。   民国16 年“四・一二”-**后,蒋光慈离开上海奔赴武汉,不久因武汉形势逆转,于9 月间再返上海。其时,正值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以后,会议确定的举行“秋收-”的战略方针推动了革命浪潮的迅猛发展,也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蒋光慈为了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需要,开始正式从事专门文学活动,并将之与革命斗争事业结合起来。他根据-的指示,为首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主编《太阳月刊》等杂志,与-相抗衡,并陆续创作出版了诗集《哭诉》、小说《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翻译了苏联名著《一周间》,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中《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引起了争议,并受到左翼文学界的过火批判。同时在这期间,他和鲁迅之间因对革命形势和革命文学事业的某些看法不同而发生了论争。   民国18 年8 月,蒋光慈因肺病和为解*因《丽莎的哀怨》的发表而招致的误解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闷,启程去日本休养。到日本后,他除仍顽强地进行创作和翻译,同时组织了太阳社东京支部。民国18 年11 月底,为参与中国*****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他又告别东京抱病回到上海。民国19 年3 月2 日左联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候补委员,负责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月刊,同时完成了描写民国16 年大革命前后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的创作,发表在《拓荒者》上。同年春,经田汉介绍,他和新华艺大学生吴似鸿结婚,组成了新的家庭。   “左联”存在期间,正值左倾路线在党内居统治地位时期,在左倾盲动主义的指挥下,党的力量遭受到很大的损失,蒋光慈目睹一次次*的教训,逐渐产生了不满和 情绪,并为此和“左联”党的**发生了争执,从而遭致斗争和打击。民国19 年秋,他在苦闷无奈的情况下向党组织递交了《-书》,结果受到“****”的处分。此后,他即在贫病交加、心神郁结的境况中生活,终至于民国20 年6 月因病情转重住进医院,民国20年8 月31 日去世,时年30 岁。死后,葬于江湾上海公墓777 号墓*,使用的是化名蒋资川。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余介石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章益 (1901~1986) 复旦大学校长(1943. 2~1949. 7) 安徽省滁州 郑象钥 (1901~1979) 安徽省合肥长丰县 范苑声 (1901~1990) 安徽省安庆潜山 吴景超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 更多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1年)去世的名人: 吴逢恩 (1895~1931)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李训典 (1865~1931)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 恽代英 (1895~193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湖北省武汉武昌区 夏传钧 (1915~1931)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 袁成林 (1912~1931)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 俞绍纯 (1912~1931)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 + 更多公元1931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