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材(1912~1989),派名杨克穆。城山(原东庄)镇杨草湾人。著名建筑家杨达聪幼子。幼年在当地读私塾,后入小学,1928年于九江光华中学读完高一后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后考入武0律系,并于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乃入上海吴淞扶轮小学教书,并参加国难教育社。抗战*发,杨作材返九江家中,并与父亲安排的妻子胡凌结婚。婚后,随全家逃难到桂林,短时任湘桂铁路测量队描图员。1938年入延安,在抗大学习后任总**部敌工科任科员,自然科学院院务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并负责美军观察组行政工作。1945年奉派到热何任冀察热辽军区**部秘书处长、冀察热辽分局秘书、热中地委敌工部长、热河省交通局长。1947年调派东北林务总局局长。1953年任重工业部办公室副主任、冶金部设计司长。1958年任国家建委副主任,-。1960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委副-,国家机关纪委委员。1968年到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当校长。1972年调回国家计委,在北京养病,1975年任国家计委顾问,197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咨询组副组长,至1987年离休。 杨作材毕生好学不倦,他精通英语、日语、他除学好本专业外,对父亲从事的建筑业也自学了系统的知识。其博闻强记的水平获得所有了解他的人高度赞扬。虽然家庭富有,却对贫苦大众深感同情,对社会黑暗、统治者的**无能犹为痛恨。在大学二、三年级时便积极投身-,并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许多著作,学习中国0先驱人物的各种文章。当时在武汉大学和他接近的学生领袖中就有李悦(后任毛泽东的秘书)等人。抗日战争*发后,他在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持-的介绍信到西安,然后徒步走到延安,加入抗大学习,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0。 在延安期间,先在自然科学院参加了建设纺织厂和造纸厂的工作。1939年冬天杨作材接到通知,到枣园报到。任务是建设安塞李家塔礼堂,准备召开**“七大”会议。直接**人是李富春。当时木材非常缺乏,杨作材克服重重困难,从设计、绘图、选取材料、到改变地址(从原背阳、阴冷的北洼,改定到一个朝阳的地址),统一石工木工的营造尺,只用了四个月时间,便盖成了堡垒式二层楼的礼堂,还建了300个密洞。杨作材设计建设的礼堂使他一下子提升了知名度。0**的**们都非常满意,接着便由0**秘书长任弼时、副秘书长李富春当面交待任务,建造了枣园礼堂、杨家岭**办公大楼、王家坪小礼堂、杨家岭**大礼堂一大批建筑设施。每座建筑物都是他亲自勘测,亲自设计绘图,亲自组织施工。工人们看不懂图纸,他就当面讲解,在地上摆造形。毛泽东**一次看到他在教工人如何理解图纸时,对他说:“笃斋(湖南话叫作材),你能否做两个摇篮和两个小木盆。”他便说:“好。”并亲自动手(会木工活)做成。后来杨作材二女儿杨立出生,毛泽东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摇篮,一只小木盆,还放了一袋小米和红枣。后来,杨作材才知道,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和杨立在先后出生。毛泽东赞赏杨作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工作方法,欣赏他建成的那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是就地取材,并使用旧料造成的,特别是杨家岭大礼堂可容纳千人,但无立柱,虽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又遭受战火破坏,但至今安然无恙。这在当时艰苦的延安是一大创举,全国也属罕见,这座礼堂和**办公厅大楼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单位。当时,**总参谋长王若飞命人刻了一块碑,写上建造人杨作材的名字要砌在墙上,杨作材却叫人砌在大礼堂东侧墙基里。 抗战后期,杨作材调到-办公厅外事组,主要负责接待美军观察组。他废寝忘食、热情细心,掌握政策,工作深入,为巩固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显著成绩。 抗战胜利后,杨作材工作调动频繁,从军队到地方,从外事到-,他都任劳任怨,克服种种困难,立下了许多功绩。特别是他担任东北林业局长时,他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后方支援了大量木材,从采伐、加工到运输,他夜以继日,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克服了常人认为不可克服的困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住的地方阴冷潮湿,但前方不断要木材,他总是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下为他后来羁患肺结核病埋下了隐患。他还提出了“育林、间伐、靠山制材”的采伐方针,现已成为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当时一个小木材场历经几年的建设发展,在杨作材离开时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便是如今有名的伊春市。 新中国成立后,杨作材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在重工业部任设计司长期间,他**组建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及建材等设计院和各地区的一些分院。在国家建委工作期间,他主管工业、交通,工作极端负责,注重团结,讲求实效,纠正当时一些设计施工中的不正之风,积极推动**倡导的“设计革命。”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他分管城市建筑和交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端正了当时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基本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他一生视工作如生命,在解放初他因肺结核住院开刀期间,在病房中指挥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经常带病参加国家计委咨询组活动;在逝世前夕,他还询问**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情况。杨作材为国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杨作材的夫人胡凌(赣娥)是其父杨达聪抱的童养媳,他们从小一起生活,结婚后更是相濡以沫,同偕白头。胡赣娥年轻时在九江读书,后入南昌教会学校学医,会英语,会弹钢琴、拉手风琴。他们在一起育有四女一子。虽生活在富裕之家,但杨作材从不娇惯子女,而是严格要求,小时候子女们不给零花钱。家里的电话不能打,汽车不能坐,更不能以-子女自居自傲。他总是要子女们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国效力。二女儿杨立是学飞机制造的,毕业后想留在北京,杨作材说:“留在北京干什么,学飞机制造的,到西安去。”“文革”后期,杨作材在国家计委是最早“解放”的**干部,他便带着四女杨宏(北京28中毕业)到干校去。由于杨作材对家庭教育重视,对子女要求严,其四女一子都成为了国家有用之材。 杨作材一生艰苦扑素,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他吃的、穿的、用的从不讲究,舍不得花钱,唯有买书,决不吝啬。在延安搞几年建筑,他几乎天天与工匠们泡在一起,工人们抽的旱烟袋,抹一下递给他,他高兴地接过抽起来,在伊春采木制材场地,工作们抽的叶子烟,又涩又呛,工人们递给他,他也不嫌弃,照抽不误。到北京后,他的警卫员当了几年就被他送去读书,对司机、对秘书,更亲如家人。在襄樊“五七”干校,计委给他配的吉普车他不坐,总是骑自行车到各分场跑,平时坐车出去工作,他让司机开慢点,免得扬起许多灰尘影响路两旁的居民。在杨作材的追悼会上,他的司机还未进门就跪地大哭不止。杨作材密切联系群众,热爱人民,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热爱。 杨作材工作起来严肃认真,业余却幽默恢谐,他给工人们讲笑话,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他却不笑。他青年时爱踢足球,曾因踢球骨折过。球瘾很大,曾带着2岁的儿子到先农坛看球,并给儿子讲解。平时爱吹口哨。他与各种人打交道都投缘。其退下来后,每天4点便起床,写两小时毛笔字,然后再睡一会起床吃早餐。虽然毛笔字幼时曾是天天功课,中间几十年没时间写,但晚年写得真是铁划银钩,遒劲有力。 杨作材对老家湖口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读大学期间,他曾在寒假期间到湖口参加父亲承包的黄茅堤修建工作。1983年,湖口县志办龚铭新和王显道两人去采访他时,他整整谈了四个小时,此后又亲笔修改订正谈话记录整理稿。并设家宴招待家乡客人。上世纪50年代,他曾想从南昌至赣州间修一条铁路,可惜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修建柘林水库他却亲自指点申报项目计划,要求既要做大,又要少花钱。在他晚年自已因身体原因不能返家乡的情况下,派他的两个女儿到湖口老家看望父老乡亲们。他对父亲杨达聪在庐山做的别墅火莲院和九江市区的老宅不主张继承权,并要求子女们放弃。但对继母蒋顺华却几十年一直寄钱奉养。其对金钱的轻淡令人尊佩至深。 杨作材逝世后,0**有关部门为其举行了追悼告别仪式,《人民日报》刊发了消息。0**、国家及部门**人-、-、薛暮桥、王鹤寿、韩光、吕东、袁宝华、安志文、郭洪涛、柴树藩、戚元靖、柳随年、杨波、曾志等同志以及数百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在八宝山举行的告别仪式。-、李鹏、-、-、-、康世恩、谷牧、程子华等人送了花圈。新华社北京1989年12月1日电讯中说:“杨作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的一生”。
相关院校: 武汉大学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商群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 安子介 (1912~2000) 浙江省舟山定海区 汤明奇 (1912~1981)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李良 (1912~1944) 海南省文昌 吴健雄 (1912~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江苏省苏州太仓 + 更多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 潘从正 (1902~1989)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 谢镗忠 (1916~1989) 中国人民***少将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 陈继烈 (1905~1989) 海南省文昌 符振中 (1911~1989) 海南省文昌 李念林 (1916~1989)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 曾广济 (1901~1989)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 + 更多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杨作材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杨作材(1912~1989),派名杨克穆。城山(原东庄)镇杨草湾人。著名建筑家杨达聪幼子。幼年在当地读私塾,后入小学,1928年于九江光华中学读完高一后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后考入武0律系,并于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乃入上海吴淞扶轮小学教书,并参加国难教育社。抗战*发,杨作材返九江家中,并与父亲安排的妻子胡凌结婚。婚后,随全家逃难到桂林,短时任湘桂铁路测量队描图员。1938年入延安,在抗大学习后任总**部敌工科任科员,自然科学院院务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并负责美军观察组行政工作。1945年奉派到热何任冀察热辽军区**部秘书处长、冀察热辽分局秘书、热中地委敌工部长、热河省交通局长。1947年调派东北林务总局局长。1953年任重工业部办公室副主任、冶金部设计司长。1958年任国家建委副主任,-。1960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委副-,国家机关纪委委员。1968年到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当校长。1972年调回国家计委,在北京养病,1975年任国家计委顾问,197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咨询组副组长,至1987年离休。 杨作材毕生好学不倦,他精通英语、日语、他除学好本专业外,对父亲从事的建筑业也自学了系统的知识。其博闻强记的水平获得所有了解他的人高度赞扬。虽然家庭富有,却对贫苦大众深感同情,对社会黑暗、统治者的**无能犹为痛恨。在大学二、三年级时便积极投身-,并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许多著作,学习中国0先驱人物的各种文章。当时在武汉大学和他接近的学生领袖中就有李悦(后任毛泽东的秘书)等人。抗日战争*发后,他在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持-的介绍信到西安,然后徒步走到延安,加入抗大学习,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0。 在延安期间,先在自然科学院参加了建设纺织厂和造纸厂的工作。1939年冬天杨作材接到通知,到枣园报到。任务是建设安塞李家塔礼堂,准备召开**“七大”会议。直接**人是李富春。当时木材非常缺乏,杨作材克服重重困难,从设计、绘图、选取材料、到改变地址(从原背阳、阴冷的北洼,改定到一个朝阳的地址),统一石工木工的营造尺,只用了四个月时间,便盖成了堡垒式二层楼的礼堂,还建了300个密洞。杨作材设计建设的礼堂使他一下子提升了知名度。0**的**们都非常满意,接着便由0**秘书长任弼时、副秘书长李富春当面交待任务,建造了枣园礼堂、杨家岭**办公大楼、王家坪小礼堂、杨家岭**大礼堂一大批建筑设施。每座建筑物都是他亲自勘测,亲自设计绘图,亲自组织施工。工人们看不懂图纸,他就当面讲解,在地上摆造形。毛泽东**一次看到他在教工人如何理解图纸时,对他说:“笃斋(湖南话叫作材),你能否做两个摇篮和两个小木盆。”他便说:“好。”并亲自动手(会木工活)做成。后来杨作材二女儿杨立出生,毛泽东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摇篮,一只小木盆,还放了一袋小米和红枣。后来,杨作材才知道,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和杨立在先后出生。毛泽东赞赏杨作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工作方法,欣赏他建成的那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是就地取材,并使用旧料造成的,特别是杨家岭大礼堂可容纳千人,但无立柱,虽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又遭受战火破坏,但至今安然无恙。这在当时艰苦的延安是一大创举,全国也属罕见,这座礼堂和**办公厅大楼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单位。当时,**总参谋长王若飞命人刻了一块碑,写上建造人杨作材的名字要砌在墙上,杨作材却叫人砌在大礼堂东侧墙基里。 抗战后期,杨作材调到-办公厅外事组,主要负责接待美军观察组。他废寝忘食、热情细心,掌握政策,工作深入,为巩固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显著成绩。 抗战胜利后,杨作材工作调动频繁,从军队到地方,从外事到-,他都任劳任怨,克服种种困难,立下了许多功绩。特别是他担任东北林业局长时,他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后方支援了大量木材,从采伐、加工到运输,他夜以继日,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克服了常人认为不可克服的困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住的地方阴冷潮湿,但前方不断要木材,他总是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下为他后来羁患肺结核病埋下了隐患。他还提出了“育林、间伐、靠山制材”的采伐方针,现已成为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当时一个小木材场历经几年的建设发展,在杨作材离开时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便是如今有名的伊春市。 新中国成立后,杨作材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在重工业部任设计司长期间,他**组建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及建材等设计院和各地区的一些分院。在国家建委工作期间,他主管工业、交通,工作极端负责,注重团结,讲求实效,纠正当时一些设计施工中的不正之风,积极推动**倡导的“设计革命。”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他分管城市建筑和交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端正了当时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基本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他一生视工作如生命,在解放初他因肺结核住院开刀期间,在病房中指挥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经常带病参加国家计委咨询组活动;在逝世前夕,他还询问**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情况。杨作材为国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杨作材的夫人胡凌(赣娥)是其父杨达聪抱的童养媳,他们从小一起生活,结婚后更是相濡以沫,同偕白头。胡赣娥年轻时在九江读书,后入南昌教会学校学医,会英语,会弹钢琴、拉手风琴。他们在一起育有四女一子。虽生活在富裕之家,但杨作材从不娇惯子女,而是严格要求,小时候子女们不给零花钱。家里的电话不能打,汽车不能坐,更不能以-子女自居自傲。他总是要子女们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国效力。二女儿杨立是学飞机制造的,毕业后想留在北京,杨作材说:“留在北京干什么,学飞机制造的,到西安去。”“文革”后期,杨作材在国家计委是最早“解放”的**干部,他便带着四女杨宏(北京28中毕业)到干校去。由于杨作材对家庭教育重视,对子女要求严,其四女一子都成为了国家有用之材。 杨作材一生艰苦扑素,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他吃的、穿的、用的从不讲究,舍不得花钱,唯有买书,决不吝啬。在延安搞几年建筑,他几乎天天与工匠们泡在一起,工人们抽的旱烟袋,抹一下递给他,他高兴地接过抽起来,在伊春采木制材场地,工作们抽的叶子烟,又涩又呛,工人们递给他,他也不嫌弃,照抽不误。到北京后,他的警卫员当了几年就被他送去读书,对司机、对秘书,更亲如家人。在襄樊“五七”干校,计委给他配的吉普车他不坐,总是骑自行车到各分场跑,平时坐车出去工作,他让司机开慢点,免得扬起许多灰尘影响路两旁的居民。在杨作材的追悼会上,他的司机还未进门就跪地大哭不止。杨作材密切联系群众,热爱人民,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热爱。 杨作材工作起来严肃认真,业余却幽默恢谐,他给工人们讲笑话,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他却不笑。他青年时爱踢足球,曾因踢球骨折过。球瘾很大,曾带着2岁的儿子到先农坛看球,并给儿子讲解。平时爱吹口哨。他与各种人打交道都投缘。其退下来后,每天4点便起床,写两小时毛笔字,然后再睡一会起床吃早餐。虽然毛笔字幼时曾是天天功课,中间几十年没时间写,但晚年写得真是铁划银钩,遒劲有力。 杨作材对老家湖口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读大学期间,他曾在寒假期间到湖口参加父亲承包的黄茅堤修建工作。1983年,湖口县志办龚铭新和王显道两人去采访他时,他整整谈了四个小时,此后又亲笔修改订正谈话记录整理稿。并设家宴招待家乡客人。上世纪50年代,他曾想从南昌至赣州间修一条铁路,可惜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修建柘林水库他却亲自指点申报项目计划,要求既要做大,又要少花钱。在他晚年自已因身体原因不能返家乡的情况下,派他的两个女儿到湖口老家看望父老乡亲们。他对父亲杨达聪在庐山做的别墅火莲院和九江市区的老宅不主张继承权,并要求子女们放弃。但对继母蒋顺华却几十年一直寄钱奉养。其对金钱的轻淡令人尊佩至深。 杨作材逝世后,0**有关部门为其举行了追悼告别仪式,《人民日报》刊发了消息。0**、国家及部门**人-、-、薛暮桥、王鹤寿、韩光、吕东、袁宝华、安志文、郭洪涛、柴树藩、戚元靖、柳随年、杨波、曾志等同志以及数百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在八宝山举行的告别仪式。-、李鹏、-、-、-、康世恩、谷牧、程子华等人送了花圈。新华社北京1989年12月1日电讯中说:“杨作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