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夔龙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陈夔龙(1857年―1948年),又名陈夔鳞,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室名花近楼、松寿堂等,清末民初著名**人物。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原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起于寒士,官运亨通,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曾反对废除科举。1912年陈夔龙告假辞官,结束了官宦生涯退隐上海。1948年逝世,葬于杭州三台山麓。 陈夔龙原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先世迁入贵州省贵阳(其父在贵州做知县)。8岁时丧父,家境日贫,赖其母抚养**,同治十一年(1872)取秀才,光绪元年(1875)考取举人**名,后曾为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幕僚。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全国会试,中三甲进士,授兵部主事。其人美风仪,善文辞,递由兵部主事迁郎中,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佐理外交颇有才能,于是擢内阁侍读学士,跻身于京堂之列。光绪二十六年(1900)顺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书黄禄保举,迁顺天府丞,旋署府尹。同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陈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八大臣之一,又再任顺天府尹。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后,调河南布政使,未上任即升漕运总督,到任一年,捐“廉银”一万两,倡修北京正阳门城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调任河南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调任江苏巡抚,重修姑苏(即苏州)城外寒山寺。光绪三十三年(1907)升任四川总督,顺道回贵阳扫墓,面见贵州巡抚庞鸿书,谓自治学社张百麟、周培艺等“确系罪魁,宗旨极不纯正”主张加害,并捐银4000两以助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所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未上任忽接令改调任湖广总督。 宣统元年(1909)复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廷任官期间,态度守旧,坚守“祖宗成法”,自以为有三件事可以-:“一不联络新学家,二不敷衍留学生,三不延纳假名士”,对变法极为反感,认为“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至于辛亥革命更视为“大逆不道”,“作*犯上,自取屠戮之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力主袁世凯出兵剿灭革命党人。奕�以其居北洋首要,唆使其保奏袁世凯,但以袁居心叵测,严词拒绝。对贵州政局亦时时留心,支持-派,反对自治学社。进入民国后寓居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张勋复辟时大力支持,被任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沪上,以风月自娱。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幽囚曹琨,将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对此更是痛心疾首,“瞻望北庭,神魂飞越”。民国二十四年(1935),竟在其中举60周年之日大宴宾客,以示不忘“皇家恩典”。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马煦,段鸿讥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始终关心桑梓,在上海刊印杨龙友《山水移》,又刻《洵美堂诗集》,重印郑珍的《巢经巢诗集》。民国三十七年(1948)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葬于杭州。 陈夔龙相关 清朝河南巡抚1903年三月至1906年正月改江苏 (第117位) 清朝江苏巡抚1906年―1907年 (第108位) 清朝漕运总督 (第18位) 清朝湖广总督 (第101位) 清朝直隶总督1909-1911 (第69位) 清朝四川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 (第22位) 经历历史**: 丁巳复辟 (公元1917年) 同年(公元1857年)出生的名人: 约瑟夫・康拉德 (1857~1924) 英国作家 欧洲波兰 刘树屏 (1857~1917) 江苏省常州武进 张仲� (1857~1913) 湖北省武汉江夏区 朱祖谋 (1857~1931) 清末四大家 浙江省湖州吴兴区 何承徽 (1857~1941)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 + 更多公元185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赵善甫 (1902~1948) 安徽省六安叶集区 袁化民 (1913~1948) 安徽省六安 张纶 (1878~1948) 安徽省淮南寿县 刘克平 (1872~1948) 山东省聊城东昌府区 张良臣 (1876~1948) 民国初期富商大贾 陕西省渭南大荔 张通之 (1875~1948) 江苏省南京六合 + 更多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