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镇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位于常州武进东南太湖之滨,东邻无锡市,南濒万顷太湖,灵山大佛座落在该镇与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交界处。人文景观丰富,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正在开发之中。锡宜高速公路、陆马一级公路、锡宜公路贯通全镇,武进港穿境而过,雪堰镇水陆交通极为便捷,是沿太湖经济圈中的重要集镇之一。全镇陆地总面积35.16平方公里,太湖水域1500公顷,总人口3万余人,…… 详细++
经历历史**: 四一二***** (公元1927年) 相关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 黄埔军校 同年(公元1865年)出生的名人: 恽禹九 (1865~1926) 江苏省常州天宁 容星桥 (1865~1933)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 黄彭年 (1865~1932)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 向虚廷 (1865~1898)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自治县 向燮堂 (1865~1904)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 + 更多公元186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 马元放 (1902~1953) 江苏省常州天宁 夏敬观 (1875~1953) 复旦大学校长(1907~1909)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 张煜全 (1879~1953) 清末民国**,清华大学校长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孙璞 (1883~1953) 广东省中山市 高汉 (1890~1953) 广东省中山市 唐宝锷 (1878~1953)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 + 更多公元1953年去世的名人》吴稚晖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雪堰镇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位于常州武进东南太湖之滨,东邻无锡市,南濒万顷太湖,灵山大佛座落在该镇与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交界处。人文景观丰富,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正在开发之中。锡宜高速公路、陆马一级公路、锡宜公路贯通全镇,武进港穿境而过,雪堰镇水陆交通极为便捷,是沿太湖经济圈中的重要集镇之一。全镇陆地总面积35.16平方公里,太湖水域1500公顷,总人口3万余人,…… 详细++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1898年被聘为南洋公学国文教习,同时兼任师范班学长并主持小学事务,亲手制定了南洋公学的学生行为规范。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1915年在法国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回国,任《中华新报》主笔。1921年率学生100余人赴法国,出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次年任商务印书馆国语传习所所长。1923年8月在上海撰文参与科学与玄学论战。1924年出席中国*****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监察委员。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部主任、****会议委员、**研究院评议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他是首批被聘为**研究院院士的交大毕业生之一。 吴稚晖,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即公元1865年3月25日)丑时生。1890年入江阴南菁书院,1894年入苏州紫阳书院,曾为清朝举人。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01年留学日本。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起,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起演说会。吴稚晖等纷纷登台演说,《苏报》将张园演说词刊登出来。1903年夏,《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推荐、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驳康有为政见书》、《革命军序》等文,革命旗帜鲜明,一时欢迎如狂。清政府十分*惧,并派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吴稚晖被迫转道香港,留学英国。 1905年春,经过孙鸿哲先生的介绍在伦敦与孙中山先生会面,逐步接受了-的主张,并在孙鸿哲的劝说下,于是年冬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法国与张静江、李石曾等创建世界社,发刊《新世纪》周刊。 1911年后,吴稚晖多从事新文化运动,提倡国语注音与-。不过他积极投入的国语注音,说来一开始是为了自己不识字的妻子袁荣庆而发明便于书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称“注音符号”,仍于台湾及海外老华侨间通行。除了新文化运动外,他也为蒋介石的亲信之一,更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视为老师,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发表《补救中国文字之方法》一文。 1918年起,担任唐山路矿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国文教员。30年代他曾评价在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今天津大学),南洋和唐山,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一个科化的工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并且为唐院亲笔撰写了院歌。他致信胡适邀其来唐山交大演讲。(胡适《追念吴稚晖先生》:“我同吴先生见面时很少。有一次,30多年前,他在唐山路矿学校教书,邀我去讲演。那一天,我住在教员宿舍里,同他联床,谈了好几个钟头。那是我同吴先生单独谈话最久的一次。”) 1919年,吴稚晖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 动。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5月首批学生90多人抵达法国。学生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 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早年学习世界语,并在国内外刊物上竭力宣传推广,1923~1925年曾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积极倡导注音识字运动。1924年,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粥会”。至今“中华粥会”仍在台湾运作,秉持着每月-吃粥,以纪念吴稚晖。 ・1927年,任*****监察委员。他认为**与苏俄的密切联系危害中国未来发展,并有破坏中华文化之嫌,因此力倡清党。此后,在1937~1949年的漫长国共之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参与*害优秀***员陈延年(陈独秀之子)。 家庭背景 吴稚晖,名眺,幼名纪灵,后名敬恒,稚晖为其字。吴稚晖于1865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廿八)出生于江苏常州府阳湖县(1912年并入武进县,今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的一个耕读之家。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持家务,服侍翁姑。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茶馆,聊以补贴生计。 吴家人丁也不兴旺,数代单传。有成夫妇头胎生下个儿子,全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吴家还是摆*不了单传的命。吴稚晖三岁那年,其妹美宜出生,过了两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惊风而夭折。当时邹氏年仅25岁,因痛失-悲伤过度,加上饮食失调,旋即患上痢疾。邹氏患疾后,因无钱医治,拖了数日,便离开人世。 吴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对邻居钱老太说:“我病将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儿年幼,无人照料,一切烦请代为照应。”话刚说完,即人弥留状态。 钱老太见状,心中也极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紧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纪灵快来。正在玩耍的吴稚晖听到呼声,跑到母亲床边。钱老太便令其将扫帚垫地,跪在天井里的一块大石头旁,祈求上天保佑,能使母亲转危为安。吴稚晖虽然年幼,少不更事,但聪明伶俐,于是很乖巧地按照钱老太的话做了。 可是,跪了一会,就听到钱老太的哭声,吴稚晖立即奔入母亲房中,只见母亲仍有一只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颤动似有所言。他从钱老太的哭声中,隐约感到母亲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声大哭。 其时吴有成并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钱,正前往无锡城中,准备为病妻购*治病。等到他傍晚购*回家,夫妻相见已幽明异路,情状甚为凄惨。 对于幼时的记忆,吴稚晖年长后说,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亲去世的惨景时常历历在目。 邹氏去世后,吴有成为谋生计,乃在无锡城里开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经营,以资糊口。可这样一来,子女家务,便无人照料。吴稚晖的外祖母住在无锡城郊的江尖,离雪堰桥镇不过二十余里,外祖母心疼外孙与外孙女,见姐弟俩无人照料,乃将其接到家中抚养。这时,吴稚晖年仅六岁。自此之后,吴稚晖便长住在外婆家.直至中举之后。 1912年4月19日,在上海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装、围红围巾、 头顶用红绳扎了根小辫的小丑登台亮相,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执折扇,断继续击鼓,高唱自编劝募歌,要求大家为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捐款。这位小丑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吴稚晖。观众们为吴稚晖的表演喝彩,而吴稚晖认为未够,于是跪在台前叩头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观众投掷银元就更多了,甚至有的将金戒、金手镯也投到台上。这时吴稚晖才起立大声说:“谢谢诸位男女来宾,我劝大家捐钱,我不捐钱,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间所有的钱与大家的钱并入一堆,也算是我吴稚晖装点门面,凑凑热闹。”说完,他将腰带一松,若干银元“哗啦”落地,他从满座掌声中躬身退场。 出生清贫 家贫苦读 崇尚维新 吴稚晖,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1865年3月25 日)出生在常州府阳湖县雪堰桥(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他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了生在农历二月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 1943年建立“私立道南初级中学”,1955年改为公办,2000年学校改名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煳起来。吴稚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下葬时, 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外祖母陈太夫人可怜他,把6岁的他带到无锡抚养**。 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弥淳,许多人多认同他作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吴稚晖7岁进了无锡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颖特,学习刻苦。 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艰苦,在吴稚晖十五六岁时,更是窘迫,往往断炊,衣衫褴褛。1882年,18岁的吴稚晖应聘担任私塾教师,外祖母将自己的外衣典当后给他买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旧走上讲台的难堪。以后,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便常到无锡崇安寺春源茶社,与孙揆均等一边喝茶,一边讨论八股及时务,这种讨论对他学业的长进帮助极大。他的文章长于史论,研究《皇清经解》颇有功力,对诗赋喜读而常作,“稚晖”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1889年,他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入学**天,他去谒见书院山长黄以周,目睹黄以周的座案上有"实事求是,莫作调人”8个大字,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称:一生只认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调和。可以说,就深受这八个字启示的彻底的精神之影响。27岁外祖母去世,吴稚晖对外祖母的感情极深,说“其恩至笃”。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而未中,仍回到南菁书院。有一天,江阴知县经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与同学纽永建等看到后,认为这是“非圣无法”之举,便拾起石子掷击,知县大怒,把吴稚晖押入县署,后经黄以周交涉,知县承认拘捕举人为非法,便用轿和音乐队送回书院,**才算平息。但黄以周怕以后招惹麻烦,便请他们离开书院,后来吴稚晖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肄业。在这一段时间里,吴稚晖只想以苦读求功名,他自称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发,中国战败,迫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了波及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吴稚晖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中国要学习西方工艺造大炮机关*才能抵抗敌人,所谓“兴学之不容缓”,乃开始冒充为维新派小卒。后来,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八股、小脚、**三害,吴稚晖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他说:“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可以相戒不染。 ”他还写了一个3千字的折子,在1898年阴历那天地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不了朝贺回宅的瞿鸿�,请他专呈光绪皇帝,但瞿鸿�说:“你的折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过了一天,吴稚晖知道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 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就变法,推行新教育,并与朋友约定不再读线装书,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投身革命 投身反清革命 鼓吹- 如果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吴稚晖开始觉悟“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工艺,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 吴稚晖离开财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不久,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办新学堂。他便于这年12月从东京回到广东。吴稚晖在广东办学招生,直接接触到官场**,深觉与他个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摇头而去。1902年他便带了26个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师范。时清驻日公使为蔡钧,吴稚晖请求他保送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成城学校, 那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士官学校,但蔡钧不答应保送。吴稚晖与孙揆均带着26个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吴稚晖伶牙利齿,据理力争,其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亦广为声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钧恼羞成怒,竟叫日本 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稚晖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而投水 ,幸被 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国邮轮回国时,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闻讯赶到船上护送他回国。吴稚晖由此次**,认识到清政府的**。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辞,痛斥清廷**,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清末推行新政,然而文化教育界仍十分*惧。结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邹容主动投案,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积极为当地中国留学生排忧解难,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命家相见之始。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会晤给吴稚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回忆:“国父是一个很诚恳、平易近情的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是年夏,孙中山到日本,各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实现-为奋斗目标。是年冬,吴稚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在伦敦加盟。1907年,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纪》创刊于1907年6月26日,停刊于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号,吴稚晖始终主持其间。《新世纪》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呼应。 吴稚晖在主持《新世纪》其间,以雄健犀利的笔锋论述了许多重大问题。他屡屡著论培击清室,认为清贼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于进步之地位。欲争起直追,能左右于优等之民族,同趋于公善,非破弃一切障碍不可。破弃一切障碍则以毁灭皇统为根本之图,万以毁灭满洲皇统为根本之根本,故他说:“排满革命,非种族上之问题,乃革命条件上之事类也。”他又屡屡著论痛斥满清之所谓,立宪“决不能真”。因为真立宪就意味着清政府自割头,丧失统治权。而由于清政府只会搞假立宪,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针对国人的麻木,作文鞭笞,甚而至于将昏睡的中国人讥讽为“猪生狗养”,话虽尖酸,却能惊醒国人的灵魂,促国人毅然奋起。他又大谈科学教育,学习西方工艺,认为要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吴稚晖在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时,正值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盛行之时。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出身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创立了互助论,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者。他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吴稚晖在积极参加孙中山**的反清斗争中接受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宣传-,鼓吹实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没有强权、军队、法律,消灭阶级、去国界、毁政府,众生平等,人我-,无争无优,怡然四海如春。在这个社会里,物质文明十分发达,凡劳动都归机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时, 便已各尽其能,人们享用的东西,应有尽有, 使人各取所需, 全世界共用一种语言80%的经费用于教授人民生活科学知识,20%的经费教授人们的无政府思想。这个社会不再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人人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从吴稚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联系,受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吴稚晖还进一步论证了-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触到环境的影响才使“本善”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世界的发展是善恶交替发展、斗争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使人性接触万事万物时能不受环境影响而达到善呢?他认为这有待于“理智”的“审查”,即通过理智的作用使恶制于善,使善善相续。吴稚晖一再宣称,“人类向于进化,本由良德”,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断推动发扬的结果,-社会制度的建立不过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实现。 吴稚晕又揭示了-是实现-社会的必由之路。他认为,进入大同社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天下为公”,使天下的人必须人人为公,不可为私,做到这一点,办法有三条,即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其中重心是民生主义。实行民生主义,可以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用无需为了物质财富去你争我夺,自然可以做到人人为公,社会进入无政府的大同时代。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和教育,所以吴稚晖充分肯定了科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意义,强调科学与教育是产现-的手段。 需要指出,吴稚晖的在-欧洲时开始接受-而逐渐服膺之的;在创办《新世纪》时,他对-的宣传是与反帝、反清、反封建主义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结合的;辛亥革命后,把-看作社会发展必然阶段,认为共和制是现实的奋斗目标。这一切都在历史中起了进步的作用,表现了一个要求国家富强、人类幸福的思想家的胸襟。而在北伐战争以后,他鼓吹-主要是为了与共产主义思潮相对抗,反对阶级斗争,而实质上,他已经把-束之高阁,并逐步摆*其影响,背离了孙中山的-,成为***蒋介石统治的竭诚拥护者。 致力教育 致力国音统一 倡导勤工俭学 吴稚晖 吴稚晖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业,定****旗为国旗,于伦敦-街首先悬挂。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稚晖也要及早回国。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民国肇建,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重吴稚晖,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恰恰与一般人相反,坚决推辞。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10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学。吴稚晖走遍中国南北,到过英、德、法、日,深知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而其文则因无注意,让人骓以学习。吴稚晖认为,“无音可读”是汉字的一大缺点,如若能为汉字“娶一注音老婆”,并把所注国音并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不仅可弥补汉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民,成为他们真正的“救苦救难***菩萨”。早在1895年,他便草创了“豆芽字母”,与卢戆章的“**快音新字”同开中国拼音了母之先河。在巴黎时期,他又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进行过研究。1913年1月, 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并在该年2月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期中,用3个月时间,主持制定注意字母。1917年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定《国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在国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并出任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校长,亲自在国语师资班兼课,以训练推行国语的人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谷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吴稚晖以后仍继续关注这一工作。他以自己毕生精力轶珩国音统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 吴稚晖十分关心教育。民国建立后,他就中国传统教育的缺点,以及今后的教育目的、方针、作用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还发起俭学会,设立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倡导组织青少年赴法勤工俭学,将其新教育思想付诸实践。1915年他与李石曾等发起勤工检 动;1917 年初在《中华新报》辟“ 客座谈话”专栏,介绍留学欧洲应具备的知识和外国风俗见闻;1919 年初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勤工检学会;1920-1922 年间筹建了中法里昂大学并出任校长;1925年又创办了海外补学校,为***要人子弟出国留学作准备。 吴稚晖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前者有利于提高全国平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后者培养了科学技术和政法人才,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响。 吴稚晖抱着革命不是为做官,但仍十分关心国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所以,他以民国元勋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他以普通公民积极参与**。 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重要**人宋教仁,吴稚晖愤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与蔡元培创办《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统治,竭力鼓吹讨彭运动。后来,袁世凯镇压了孙中山**的讨袁运动,孙中山-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吴稚晖十分关国事,当1915年1 月法国报纸披露袁世凯与日本谈判签订“二十一条”内容后,吴稚晖与蔡元培等函件来往,揭露袁世丧权辱国。有趣的是,袁世凯自以为地位巩固,革命党人已是穷途末路,只要稍加笼的一个有影响人物,他便授勋位于吴稚晖,不料,吴稚晖毫不领情,立即写信回绝,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宝贵精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揶揄为消闲,侮辱书生。公民吴敬怛敬上。”这一封信诙谐而讽刺,传诵一时。 1922年,孙中山组织第二次 运动中发生了陈炯明叛变, 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返回上海。吴稚晖得知这一消息,便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粤间,劝陈炯明悔过讨贼,虽因陈炯明不听劝告而未成,但吴稚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深入虎*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北代誓师大会上,年过花甲的***元老吴稚晖将孙中山的遗像和党旗国旗授给时任北代军总司令蒋介石,并臻词激励全体将士。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汪精卫投降日本。吴稚晖最痛恨-求荣的汉奸,立即进行口诛笔伐,称汪精卫为“汪精怪”;陈璧君为“陈屁裙”;褚民谊为“鼠狒黑”,使人一提到这些名字,就对这”臭了自己,臭了国家,还臭祖宗,更臭子孙,真是畜类“的汉奸深恶痛绝。抗战胜利后,他以81岁高龄当门而坐,欢庆胜利,其欢乐之情,无异于一般青少年。 由于吴稚晖坚持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实验于中国,故从北代战争后积极-, 思想没有能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继续前进。1949年,他为***统治的行将垮台忧心忡忡,体力大衰,时病时好。2月24日 他被蒋介石的专机接到台湾。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终年88岁。 吴稚晖一生十分简朴,敝衣败絮,安之若素,外出总是以步当车,经常罢车。他视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来接济别人。他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2 万多册的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其中重要著作有《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上、下册)、《吴敬恒选集》(共13册,分为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序跋游记杂文、上下古今谈,各为1册或2册)。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蒋梦麟料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3届大会上举荐他为“世纪伟人”。无论是吴稚晖的生平,还是其中丰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