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 张澍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著述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研究领域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现西夏碑 1804年,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养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知道“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他由此断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由此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张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个识别出它的学者,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l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为乾嘉时期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物。 在姓氏学方面,张澍写了《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考辩》及《西夏姓氏录》,《清史・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认为《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姓韵》是一部有关姓氏的词典,收录了从远古黄帝到当时的所有姓氏,不分贵贱,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全部予以收录,共收集达5129个。 历史遗存 道光十年获准辞官后,他于第二年到安徽、江苏、湖北进行游历,见到邓廷桢、俞正燮等人,同他们进行了交流,然后就回到了西安和乐巷家中。期间除了曾到武威扫墓一次外,其他时间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患上了眼疾双目失明,于1847年去世,享年72岁。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国人伯希和从西安弄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同名人物: 张澍 安徽省滁州 [当代] 张澍 (?~1869)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清] 张澍 黑龙江 [当代] 同年(公元1776年)出生的名人: 王衍梅 (1776~1830) 浙江省绍兴 刘逢禄 (1776~1829) 江苏省常州武进 朱凤森 (1776~1832)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 马洛新 (1776~1849)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 程祖洛 (1776~1848)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 更多公元177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47年)去世的名人: 赵庆禧 (1792~1847) 浙江省杭州 李世德 (1797~1847)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薛佛记 (1793~1847)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吴其� (1789~1847) 清朝植物学家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 雷再浩 (?~1847)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崔旭 (1767~1847)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 + 更多公元1847年去世的名人》张澍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晚清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张澍年幼丧母,在秀才父亲的教导下读书,后来师从名师刘作垣,进步颇快。 张澍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其后先后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今贵州长顺县)知州,四川省屏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省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通判,沪溪县(今江西省资溪县)知县。张澎性格刚直不阿,工作一丝不苟,在公文中与上级争辩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级,在仕途中并不顺利。正如其好友所评论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1830年,张澍引疾辞职,结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从此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后来患眼疾,最终失明。《清史稿・文苑列传》有传。 著述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已刊印的有《姓氏寻源》、《姓氏辩误》、《西夏姓氏录》、《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二酉堂丛书》、《诸葛忠武侯文集》、《凉州府志备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诗小序翼》、《元史姓氏录》、《帝王世纪》辑本、《续敦煌实录)、《鹊野诗微》、《文字指归》、《韵学一得》、《小学识别》、《叠字谱》、《天文管窥》、《消夏录》等。张谢的辑佚工作,所辑一般是后世佚失的古代关陇地区学者的有影响的著作。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辅决录》、《三秦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五凉旧闻》等20余种,均是周、秦、汉、隋、唐等时期的著作,后世已经佚失,而经张澍辑录而成。张澍的这些工作,可以了解当初西北学者著述的盛况。张澍的辑佚工作,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对当时和后来产生过重大影响,鲁迅就是在辑佚方面深受张渤影响的学者之一。 研究领域 张澍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了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情代初年,顾亭林开一-据学风,学术思想为之一变。然而西北学者多抱残守缺,不能顺应学术潮流。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西北学者只有张澍精通经史,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网罗散失,考证寻研,从事辑佚考据工作,与全国著名学者如孙星衍、任大春、俞曲园等并驾齐驱,为学术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现西夏碑 1804年,张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养病。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到清应寺游玩,两人一路谈笑,不觉已走到寺院深处,这时张澍突然看到眼前有一个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这个亭子为什么要砌封起来呢?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现在已没人知道了。张澍天生胆大,对民间所谓的报应一说向来不以为然,他向和尚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还对天发誓说,开封后如有灾*,全由他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别人。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和尚总算答应了。随着封砖被一点点凿开,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碑身呈半圆形,四周刻忍冬花纹,碑文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工整的楷体字。当张澍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后,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乍看上去好像全都认识的文字,仔细看却没有一个认得。这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虽然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全部显现出来后,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石碑的另一面刻着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应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立即引起了张澍的极大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赫然写着:“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张澍知道“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他由此断定,碑上那些奇怪的文字竟是已“死亡”了几百年之久的西夏文字。这块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它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被遗忘的王朝”―――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由此拂去历史的尘埃,渐渐在世人的面前清晰起来。张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个识别出它的学者,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l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为乾嘉时期西北史地与西北文化研究的领**物。 在姓氏学方面,张澍写了《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考辩》及《西夏姓氏录》,《清史・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认为《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姓韵》是一部有关姓氏的词典,收录了从远古黄帝到当时的所有姓氏,不分贵贱,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全部予以收录,共收集达5129个。 历史遗存 道光十年获准辞官后,他于第二年到安徽、江苏、湖北进行游历,见到邓廷桢、俞正燮等人,同他们进行了交流,然后就回到了西安和乐巷家中。期间除了曾到武威扫墓一次外,其他时间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患上了眼疾双目失明,于1847年去世,享年72岁。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国人伯希和从西安弄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