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信息化发展,据说财务人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有关规则、模型的制定、信息化结合的多米化人才、更多支持业务的人才、战略高度的经营人才,因此财务分析成为不少财务人倾向多掌握的技能。
这次谈谈财务分析,个人认为相比一些工具、系统、公式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有分析的逻辑。那么何为分析的逻辑?即按照相关人、物、事发展的顺序与关联,找到影响变化的各种要素,通过比较找到规律或问题。
而这种分析的逻辑不光是财务人需要,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使用并适用。
生活中的分析
我认为出租车是个人中,最习惯采用分析的一种职业,除了日分析以外甚至还会对小时收入分析,收入、成本、投入时间都会计算。
据说有个MBA管理案例讲的是上海大众出租车臧勤车队,在普遍出租车司机5、6千收入的时代,这个车队里的司机人均1-2万,不少其他品牌的出租车司机往往认为这是个虚假案例。且不提我确实碰到过1次这个车队的司机,经过确认确实月入2万,确实是因为分析帮助了团队业绩提升。
如果不提其真实性,而是以可能性来分析,这个案例都是可行的。
首先对比了这个车队和其他车队工作方式的差别,一般的司机随缘,即谁打车谁上车,部分会询问目的地后再搭乘,或者按照预定单来执行,在没有打车软件的时候,调度台很关键,长途与短途的差别在于调度。
这个著名的车队详细分析过乘客的乘车用途,对于上海各景点、医院、交通流量巨大地域非常熟悉,会对比分析不同目的的乘客带来的趟次收益,找到最大降低机会成本的可能,即有可能的选择地区与乘客。为了获得某类乘客,而分析其可能的行程以及接触点。因为充分的准备,还能给乘客进行推荐(医院、景点等),包括考虑单位时间内的收益,而建议乘客选择更快的路程。
出租车司机其实和所有人一样,付出工作时间获得收入,要么提升小时内平均收入,要么增加工作时间提高日总收入。
不光这个MBA案例中的车队,现实里也有其他“惬意”但是收入高的司机,都是因为分析得当。
以获得单位时间最高收入为例,出租车的起步价以及每公里费用都是规定的,在不使用作弊工具的情况下,可以得出何时、何种状态下能够实现最高行驶小时收入。
以上海为例,能够连续在高速上跑到110公里/小时会低油耗状态,而上海10公里后每公里的费用提升,且在规定夜间11:00-5:00期间费用再次提高,比原每公里价格提高约67%。
如果要以获得最高小时收入的方式接单,那么就要多选择能够在有夜间费的、超过10公里以上,最好能够走高架的订单。在上海这样的一般是夜间娱乐以及机场海外航班。而航班基本固定,即便遇到特殊时间,通常时间段是0点-2点之间,那么这时候在浦东机场(海外航班基本在浦东机场)就是最好的接客时点。
曾经遇到过一个司机知道所有海外航班抵达时间,甚至分析过乘坐哪类航班的乘客相对更会选择出租车,而不是坐等到第二天一早的地铁,对于虹桥机场(一般国内航班)也会选择其次到哪个范围内再次返回机场的时间足够他再接一单海外归来人员的订单。以及上海周边哪些地方的城市没有机场,会打省级出租。这个司机最倾向浦东机场的乘客,每天只要保证6单在200米以上的订单就可以保证月入万米(按照15天计算),所以工作很轻松。
其次是司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目的来匹配可能接到不同类型的乘客。
以同样增加小时内收入为例,长途肯定是大多数司机的选择,但是也有喜欢短途的司机,在非堵车时段以3公里以内订单为好,因为3公里以内订单,从利润来说也是最高,虽然就是一个起步价。假如一小时内能够接到8-10单,那小时的均价与长途无异,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降低乘客上下以及等待的时间,就不会选择超市周边的乘客。(所以为什么打车被出租车拒绝因为他们分析的比你更多)。
以出租车司机为例,就是为了说明其实分析对于个人同样具有很大的帮助,分析用最近简单的工具、公式就可以,关键是分析的逻辑,即自己的目的、被分析人、事物的目的、所有可能接触点、投入产出比。
管理分析
企业管理的分析与个人的分析一致,只是用工具、系统更先进。管理分析因为数据来源众多、数据量大、经手人以及流程众多,所以需要对数据收集、归类、排除、筛选,同时要匹配不同权限下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跨库查询、*作、关联等。
通过对财务分析、业务分析,结合必要的工具、系统或者表格尽快生成报告,实时掌握情况、发现数据疑点,并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应用这些数据与报告,更简化的方式呈现,也就是仪表盘类的可视化。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尽可能永远的解决问题,很多财务人只是做到了报表,或者提出疑惑,一方面没有对疑惑通过实际现场进行验证,找到真正问题,一方面也很少就此与相关单位沟通找到解决方案,最重要是没有把问题的解决方法固定成流程或者机制。
所有分析的逻辑都大同小异,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性,要真的把要分析的事宜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站在更上的角度来看分析的目的,把自己当成获得分析报告的人来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切记,所有的分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即便刚开始这个分析并不被人所重视,自己也需要重视分析这件事,结合高层关注的痛点、重点,有倾向性的指引有关人员关注,养成相关人员重视分析结果、应用分析结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