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崇圣寺三塔(大理崇圣寺三塔简介)
大理,近二十年来,一个历史文化光芒被旖旎风光的光芒遮住了的城市,它是一座被人“低估”的城市!
深入了解大理之后,你会发现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比自然风光更加迷人。
大理在整个云南知名旅游城市中,与它拥有同等地位的城市并非没有,但,在云南历史文化发展史中,它的地位无城市可以替代。
这些璀璨、深厚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沉淀,魅力如同陈年的老酒,散发着凛冽、醉人的清香,一段历史,不论兴衰与浮沉,总能让我们感慨、唏嘘和自豪。
有人感慨它的兴衰浮沉,有人感慨它的强大,即使经历千百年,百思特网威严肃穆、大气磅礴的气势,今犹在。
从公米738年开始,公米902年结束的唐代南诏文化,公米937年至公米1253年的宋代大理国文化,历经五百多年,这两个时代造就的文化成为近现代大理文化的核心。
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大理历史文化最丰富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从崇圣寺三塔的文物、建筑、传说、自然风光和整体布局中感受一下大理千年文化的魅力。
从唐代南诏国初期,初建崇圣寺,一直到今天,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中,千年屹立不倒的千寻塔一直见证大理千年的发展,时代的更迭。
可以说: 银苍玉洱外的大理,就是三塔历经的风霜雨露。
现代的崇圣寺三塔现代已经处于崇圣寺发展史上的平缓时期,虽然,饱经风霜的崇圣寺三塔已经伤痕累累,崇圣寺三塔中也唯有三塔依然完好,但是,好在从大量的文化资料和文物得以被保护,被毁的建筑得以重建,古建筑得以修缮。
从2002年开始重建,历时三年左右完工的崇圣寺三塔,近10多年来它已经逐渐成为大理知名的旅游景点,是大理古代历史文化韵味最厚重、最齐全的地方之一。
现今,走进重建后的崇圣寺三塔,它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理文化地标,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汇聚在崇圣寺三塔中,通过里面的建筑、文物反应出来。
崇圣寺中成片的庙宇,亭台楼阁,木雕,佛像,文物,甚至一块砖,一块瓦,都在还原崇圣寺鼎盛时期的面貌。
所以,到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无须言语,仅仅通过观察一些微小的细节,已经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了。
虽然,崇圣寺三塔大部分实体文物已经消失在岁月的更迭里,但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早已经成为崇圣寺三塔的“魂”,扎根在崇圣寺中,再也无法被历史的洪流卷走了。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岁月可以带走破败的躯体,但是带不走饱满的灵魂!
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宋代大理国时期是整个崇圣寺三塔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不断扩建,规模宏大,名声在外,影响深远,而今天崇圣寺三塔的大多标志性建筑在这个时期出现,初步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崇圣寺三塔。
今天所见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内,两座小塔建于宋代,而崇圣寺在这个时期早已经成为名震一方的古寺。
鼎盛时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三阁七楼九殿,屋八百九十一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三阁,七楼,九殿,百幢楼宇”,是大理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刹。
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崇圣寺,声名远播,在东南亚地区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知名度。
根据现代崇圣寺三塔中出土的文物来看,鼎盛时期的崇圣寺三塔,文物数量、种类是最多的,且造型精美,雕琢工艺非常高超。
文物680多件,多为佛像为主,材质主要为铜质、金铜质、银质、铁质、木质、玉石、水晶、瓷器,材质之百思特网广,数量之多,实为罕见。
唐代南诏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如果不加“唐代”一词,“南诏”这一个代表大理历史时代的词语,鲜为人知,甚至不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仅能从**作品中偶尔听到这个词语。
“南诏”是大理历史上文化集大成的时代!
唐代南诏时期是整个崇圣寺三塔发展史上的*发时期,这一时期,建筑、佛塔、绘画作品、乐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寻塔,被毁之前的崇圣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的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像、钟楼鼓楼都是建百思特网于唐代南诏时期,被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张胜温画卷》也是这个时期所绘。
唐代南诏时期可以说是大理民间艺术、雕刻工艺、建筑技术、绘画艺术的*发期,各种文化和技艺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大理。
虽然建于唐代南诏初期的崇圣寺、建极大钟、钟楼鼓楼、雨铜观音像已经被毁,今天见到的都是近代根据史料描述还原的,但是,还是能想象到它没有被毁前的样子。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中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寻塔是1100年前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考验,依然不倒,这也使得它跻身“中国四大名塔”的行列。
崇圣寺从唐代南诏国初期初建,到清朝被毁,到2002年开始重建,唯有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寻塔,是千年古物,但也不影响,这千年时光里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
如今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的复原建筑、修缮庙宇、佛像等都是依据史料来进行,这些史料中所记载的东西,都可以统称为“大理文化”,而崇圣寺三塔也成为大理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