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堵景思情,油然两生恩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
创作背景:
1921年9月,周作人在西山养病后,下山回家。这时“五四”**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他的思想和艺术情趣开始发生变化。在他的一些诗文小品中,他坦露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悲哀,表述了自己在矛盾中挣扎的苦闷心情。
1923年9月,因为日籍妻子羽太信子的关系,周作人与鲁迅断交,要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从此,怡怡兄弟,成为参商。从“五四”**过后,周作人思想上充满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并感到走上歧路的矛盾。
在战斗的同时,他又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并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显示出周作人创作风格的开始转变。显然,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挎包摆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
故乡的野菜的介绍《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的作品。《故乡的野莱》,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其文风飘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堵景思情,油然两生恩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郭之瑗的《汪曾祺散文创作探微》中有记载:“汪曾祺写过《闹市闲人》”
汪曾祺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平民作家,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体现了他的自觉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突出地表现在他散文中大量风俗画的展现:运河里撑篙的上水船、目光清明坚定的船夫、令人兴奋的鱼鹰捕鱼、紫色长天的高邮湖、秦邮八景之一之二的“甓射珠光”与“耿庙神灯”、闻名全国的“高邮咸蛋”;(《我的家乡》)“表现了整个民族的幽默感”的“送灶”礼仪;(《城隍·土地·灶王爷》)最具中国特色的北京胡同文化景观;(《胡同文化》)“每天只是吃抻面条、拨鱼儿”的北京老头儿。(《闹市闲人》)如数家珍的《故乡的食物》与《故乡的野菜》,为葡萄作传的《葡萄月令》,为昆虫所作的《昆虫备忘录》;写饮食文化的《四方食事》、《吃食和文学》、《五味》、《寻常茶话》、《食道寻旧》……无一不表现了他对老百姓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与赞美、企盼与呼唤。他津津乐道于这些民情风俗,正在于帮助凡夫俗子发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本分,美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美就在普通生命形式里。这些张扬着平民意识的风俗画的散文,其美学价值和意义远不止此,正如作者所述:“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溶为一体。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风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2]正居于此,汪曾祺为张扬平民意识找到了一条通幽的捷径,一个广阔的舞台,用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和画面,演绎出一幅当代中国百姓的《清明上河图》,唤起人们找回亲切的平民意识,回归久违的精神家园。风俗是通俗的,但通俗绝不等于流俗。主要赞美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