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特点(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点?惊蛰节气如何养生?

惊蛰前后之所以有春雷,是由于地面空气湿度渐高促使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因此惊蛰节气处在忽寒忽暖之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温度的骤变极易导致感冒的发生,此时养生重在防寒保暖、增加锻炼,适当添减衣物,采取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饮食方面,营养的进补宜清淡易吸收,保持饮食的多样化,以保证丰富而充足的营养供给。惊蛰后的天气转暖,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些致病的细菌、病*也在增殖,易发传染病,所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和人体的抗病能力。春季进补以清淡为主,韭菜、菠菜、荠菜等能升发阳气,大枣、锅巴、山*等甜食能养脾,都是适宜的食物。

惊蛰养生除了增加锻炼、清淡进补,还应适当参加集体活动,踏青郊游,敞开胸怀,让身心皆得以舒畅。

惊蛰节气有什么习俗?

  惊蛰“打小人”的最佳时间

  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则一般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便成为了打小人的热门圣地。每逢惊蛰,都有不少神婆前往当地的土地庙、桥底进行打小人活动。

  惊蛰“打小人”的目的

  打小人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事前预防的消极性巫术与针对特定人士的积极性巫术,就其仪式则为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之混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