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指哪三个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没有子嗣,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舜帝背着父母娶妻,是因为害怕没有后代。君子认为舜帝不告而娶,实际上是符合孝道的。
但是,这一句话的意思,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比较大的争议。从“不孝有三”的“三”字,是虚数还是实数,到“为无后也”到底讲的是什么,都没个统一答案。
东汉学者赵歧为《孟子》作注:根据自己对儒家理论的研习与理解,自创了“三大不孝”。大意是:其一,曲意顺从父母,陷亲于不义;其二,家中贫穷,不谋求当官发财;其三,不娶妻,没有儿子主持祭祀。
因为赵歧“三大不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三大不孝”和孟子、孔子关于“孝道”的说法相悖。不过,孔孟的“孝道”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散见于“语录”当中。因此之故,民间还是接受了赵歧的说法。
赵歧的“三大不孝”
在中国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来治理天下。忠孝仁义,孝排在了第二位。所以,“忠”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家族的“忠”。国家通过法治与孝道,恩威并施地对臣民进行管理。孔夫子认为:一个人在家不孝,在外必不能忠君。所以,“孝”是维系古代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和尧帝并称为后世贤明君主的典范。可是他却有一大“污点”,那就是背着父母娶妻。但是,舜当时情况特殊,多次被偏心的父母“谋*”。尧要将女儿嫁给舜,舜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于是舜背着他们娶了尧的女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孟子认为:这是为了替他的家族延续香火,虽然没有事先“告知”,也不能说他不孝。而且孟子原话中的“三”字,在古汉语中是虚数,其实就是“很多”的意思。
东汉赵歧为了解释圣人经典,原创了“三大不孝”。**不孝是说:明知父母做错事,还曲意顺从、迎合他们,结果陷亲于不义,是不孝顺的表现。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他的父母失和,父亲*死了母亲,埋在马厩下面。
后来,匡章当上了将军,齐威王劝他把母亲从马厩里面迁出来,找一片坟地安葬,他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父亲没有说出同意迁葬的话就死去了,儿子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不孝。可是天下人都认为他不迁葬才是不孝!
不孝有三,分别是什么?不孝有三
白话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是什么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本分)为最(大不孝)。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本分)。
此语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这里的前情: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另外,“三” 在古汉语中多数用来表示“多”的意思,而并不是真的表示数词“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望采纳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翻译为:不孝顺父母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因为怕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