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下一个皇帝是谁(清朝道光下一个皇帝是谁)

道光皇帝下一个皇帝是谁执政多少年

下一位是咸丰皇帝,执政十一年。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

扩展资料: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詝

道光皇帝后面是哪一个皇帝

清朝历代皇帝姓名,庙号及登基时间。

九龙的屈辱历史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3] 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1年1月26日:**次**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清政府被迫在英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

(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

中英**在边界树碑

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

搜一下:九龙的屈辱历史

**战争是怎么回事?

1、**战争的经过:

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中国成为了英国的目标。但是,英国向中国推销的商品,中国人都不需要,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然而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这欧洲人渴求的,结果就是英国反而成了中国的商品倾销地,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人从美洲和印度搜刮的财富全都跑中国来了。鉴于这种情况,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就开始向中国****,没想到这种*品在中国大受欢迎。

**的流入,大大削弱了中国的国力,白银外流,中原几无可战之兵,因而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林则徐虎门硝烟,并查封了外国人的商行,给外国商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愤怒的英国商人因而鼓动对华开战,维多利亚女王也表示这是为自由贸易的原则而战,结果英国议会以9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宣战,中国常备军数量有近200万,但分布在全国各地,且装备落后,士气低落,虽然广东一地林则徐严密布防,但英军溯海北上,连战连捷,威胁我国东南沿海税收重地,进而又开抵天津,威胁京师,这大大震动道光皇帝。

虽然此时他依旧天真的认为英国人只是来讨赏的,但下面一些目睹过英军的大臣却明白中国远非英国对手,因而极力主张议和。最后两国在南京的下关江面的英国旗舰上达成和议,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2、原因:

简单的说就是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材料,推销工业品,然后采取*力的行为使**的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之后结束。 

但是**战争并不是由于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引起的,因为英国就是想要开辟国外市场。那时候的英国要向中国购买大量的瓷器、茶叶等,而英国的工业品很难推销。而且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费用也很高。这些都可以在南京条约的规定4项中体现出来。

扩展资料:

**次**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品**,获取*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战争开始。虽然这场战争只是**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战争在下说一点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战争可以说是一场为自由贸易原则而战的战争。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了英国的目标。但是,英国向中国推销的商品,例如呢绒一类的,甚至是武器,中国人都不需要,因为我们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然而中国出产的茶叶,*材,丝绸,瓷器,这欧洲人渴求的,结果就是英国反而成了中国的商品倾销地,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人从美洲和印度搜刮的财富全都跑中国来了,这让他们很蛋疼。鉴于这种情况,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就开始向中国****,没想到这种*品在中国大受欢迎,说实话这也反映了国人的劣根性。**的流入,大大削弱了中国的国力,白银外流,中原几无可战之兵,因而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林则徐虎门硝烟,并查封了外国人的商行,给外国商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愤怒的英国商人因而鼓动对华开战,维多利亚女王也表示这是为自由贸易的原则而战,结果英国议会以9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宣战,一只4000人的远征军开向中国。中国常备军数量有近200万,但分布在全国各地,且装备落后,士气低落,虽然广东一地林则徐严密布防,但英军溯海北上,连战连捷,威胁我国东南沿海税收重地,进而又开抵天津,威胁京师,这大大震动道光皇帝,虽然此时他依旧天真的认为英国人只是来讨赏的,但下面一些目睹过英军的大臣却明白中国远非英国对手,因而极力主张议和。最后两国在南京的下关江面的英国旗舰上达成和议,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治外法权。我个人认为**战争没有真正正义的一方,中国落后而自大,在**战争前总是欺凌外国商人,完全没有国际法的观念,是世界外的一座孤岛。英国销售***害他国人民,虽然初衷也许只是为了赚钱,但经此一战,算是开启了中国百年衰落命运,这笔账我们又该找谁算?所以说,历史这个问题,要客观的来看待,我们的国门虽然被打开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先进的制度生产关系和技术,中国也开始融入了世界市场。简单的说就是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材料,推销工业品,然后采取*力的行为使**的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之后结束。 但是**战争并不是由于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引起的,因为英国就是想要开辟国外市场。那时候的英国要向中国购买大量的瓷器、茶叶等,而英国的工业品很难推销。而且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费用也很高。这些都可以在南京条约的规定4项中体现出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