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思想感情(寒食的思想感情和诗意)

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诗《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现象的讽刺。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可谓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及译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唐代·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是指什么?

节日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 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 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后汉书• 周举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 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 食。”汉蔡邕《琴*》卷下云:“子绥(介之推)遂抱木而烧死。(晋)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 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说虽略有不同,惟咸以 为介之推事。

寒食的由来是怎样的?

  重耳复国后,时间一长就把介之推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 难受,就和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介休绵山。当晋文公想起这个“割股 奉君”的贤臣时,非常内疚,亲自到山中寻找他,却遍寻不着。晋文公为了把 他逼出来,就下令烧山。结果火势蔓延迅速,连烧三日,但介之推一直没有出 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抱在一起,被烧死 在深山之中。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食》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寒食古诗注释 诗意 思想感情?

注释: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中传来遇刺的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诗意:前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处处飞花,东风拂柳的景色,这是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

后两句描写宫中傍晚的景象,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连夜走马传烛,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思想感情:讽刺诗,讽刺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的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官臣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暮春的时候,长安城处处飘着飞花,

寒食节那是风吹过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了,宫里传着蜡烛。,

袅袅炊烟散入,皇亲国戚的家中。

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迂腐不堪。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思想感情:

寒食节是不允许生火的,只能吃冷食,可是管家却有皇家赐来的蜡烛照明,讽刺只准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