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的儿子(马三立相声儿子)

马三立的儿子叫什么?

马三立儿子马志明口述马氏相声家族渊源

提起我父亲马三立,全国可能有一部分观众能知道。至于马派,现在也很难说就算是一派,这是人们高抬我们,让我自己说呢,我们就算马氏相声。

从我们家族说起,说相声的年代比较久了。我父亲马三立说相声,我爷爷马德禄也说相声,那年头有个“相声八德”,他是“八德”之一。再往上从相声的这个根儿说,就是我爷爷的岳父,也就是他的师父,就是恩绪。后来又避光绪的名字,这个号改成了恩培。好像

在我的记忆中恩培跟阿彦涛这两位是朱少文的徒弟。当然这家谱各种说法都有,从我的印象里头,听老人们说,**代就是朱少文,又名“穷不怕”,这是我们说相声的鼻祖。他收了两个徒弟就是阿彦涛跟恩培。恩培当然不是我们马家人了,他是我爷爷的岳父,但我爷爷的东西基本是跟他学来的。

我爷爷的父亲叫马诚方,是说评书的,但是也是我们曲艺行的人。要从他那儿说就不是三辈儿两辈儿了———马诚方、马德禄、我父亲、我,甚至于我那孩子马六甲,都说过相声。我父亲的大哥叫马桂元,也是干这行的,他那艺术超过我爸爸,不过三十多岁就没了,要不然活到现在,他那肚子里的东西绝对棒……因为我爷爷在旧社会干这行很苦,就希望后代能改换门庭,不干说相声这行,低人三分,所以他挣点钱就供孩子上学。我大爷上的是高中,那个年头上高中很不容易,一般要能上二年私塾就算有文化的人了。我父亲呢,供到上初中毕业,就是天津汇文中学,现在有时候校友聚会,这些同学们见面还特别亲。就由于这个底子,所以他们两位在相声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不能不说得益于文化水平。大部分老艺人都是为生活所迫没办法,得了,说相声吧,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就干这行了。干了这行以后呢,肯定在艺术上就是人家怎么教怎么念就怎么学,到台上就这么说,真正的理解、发挥、改良一下,如何把这个突出原来的框框,更登上一层,他没有这个能力。我大爷跟我父亲呢,就得益于知识。至于为什么他又干这个了呢?他们初中、高中毕业以后,我爷爷就死了,五十多岁。那年头五十多岁死就不算寿数太低,不像现在,七十多岁还上台呢,八十多岁还上楼下楼没事儿,那个年头人活得都短。我爷爷一死,经济来源就没了,再想供他上大学,没有那条件了。万般无奈,只能还*旧业,就又归了市场,三角地,南市三不管,都跑那撂地说相声。所以基本上我大爷跟我父亲,除了上了这几年学以外,没干过别的行业。

马三立的儿子追忆

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

于是,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

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

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

“他太爱相声了!”

耿直的父亲

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那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让志良记忆犹新,这也是他的童年在动荡中度过的原因。尽管由此他们一家人吃了很多苦头,但也正是这样一件事,树立了父亲在志良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位置。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中国大地的浮夸风正值盛行,曲艺团里当然也受到影响。在一次年初工作准备会上,**要求所有演员都要表决心。于是,人们争先*后地说,一年创作作品多少多少,大段几段、小段几段。马三立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在掌声和口号中注视着这一切,当有人站起来表示一年要创作相声作品15段的时候,他不自禁地皱起了眉头。

**发现了依然沉默的马三立,“马三立,你表个态。”马三立不慌不忙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用他一贯的口吻慢条斯理地说,“我决心,一年创作相声作品50000段。”人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没有掌声,也没有了欢呼,大家在面面相觑。

“他们说的话你信吗?”马三立质问着**,言语中带着明显的气愤。

事后,赵佩茹劝马三立说,“三叔,您就不能走个形式,谁不知道那是胡说的。”马三立依然很生气地说,“我没有错。”结果,耿直的马三立被很快打成了右派。

谦和的父亲

虽说耿直,但马三立并不是事事计较,在很多的事情上,他表现得相当地谦和。

一次,志良陪父亲到外地演出,主办方依照惯例给了马老一笔劳务费,马三立看都没看就装进了口袋中。这时,有好事者过来搭讪:

“马老,给你多少钱哪?”

“我也没数。”

“您数数。”

马老并不情愿地把钱掏出来数了数说,“五百。”

“不会吧,在您前边表演的那个模仿您说相声的演员给了两千哪!”

马老皱了皱眉头,“钱多少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喜欢我,喜欢我的相声。钱多少又有什么关系。”

沉了沉马老忧虑地说,“我最担心的倒是,这个孩子如果单纯学我,会限制他的发展。”

提起谦和,志良有很多故事要说。还有一次,下乡演出,组织者开来一辆面包车接演员。有的演员看是面包车就不愿意上车,马三立**个走上车,回头对其他人说,“我都上来了,你们还不快点。”

勤奋的父亲

在志良眼里,父亲对相声是挚爱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有关相声的问题,由此他变得非常地勤奋。

就在两年前,马三立老人87岁高龄的时候,他还每天在纸上默写相声段子《10点钟开始》,他对志良说,“我得锻炼我的记忆力,像这些长段子不能生疏了。”就在昨天,志良从父亲的遗物中找出了那本厚厚的文稿《10点钟开始》,志良说,睹物思人,看着那工整的字迹,一字不漏的内容,又想起父亲对相声的那份执著和努力。

志良说,父亲回家很少说话,他总在默默地想事情。有时志良怕父亲有心事,就问他想什么。父亲说,想着今天演出的时候为什么有个“包袱”没抖响,也许把那两个字放在后面要好一些。

志良说,父亲总是这样,为了一个小“包袱”都会不思茶饭,直到下次演出变换方式获得成功之后才会满意。往往这时,他会一改对人的谦和态度,变得“斤斤计较”,变得“睚眦必报”。

勤俭的父亲

老年人都是比较勤俭节省的,这和他们过过苦日子有关。但是对于志良来讲,父亲的勤俭犹甚。志良提起放在门口的一双软底儿皮鞋说,“这是给我爹买的,他**,只好我穿。”

皮鞋是志良特意给父亲买的,软牛皮的,软底儿,穿起来很舒服。马老知道儿子孝顺,也很高兴,拿过皮鞋便穿在脚上,在屋里走了几步说,“真舒服,多少钱呀?”志良知道父亲切入了主题,只好怯生生地回答,“三百多吧。”父亲一下子愣住了,之后气呼呼地说,“太贵了,我**。”

志良知道拗不过父亲,只好一双新鞋“便宜”了自己。于是,志良“吃一堑长一智”,再买东西就不说实话了。一次,志良给父亲买了件八百多块的羊绒衫,父亲穿在身上很合适。于是他一边摸着软软的毛衣,一边按惯例又问起了价钱。早有准备的志良*口而出,“80,马路边儿买的。”

“这好,不错。”父亲满意地笑了。

平淡的父亲

其实,父亲给志良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他处世的平淡。志良说,父亲做人很淡薄,他的名利思想很轻。什么排名先后,什么暖场压轴,对于父亲都不是问题。他最关心的是观众的反映,只要观众喜欢,才是他最大的满足。

志良说,在父亲的心底里,有一种影响他一生的东西,这种东西当然也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创作。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一种在他的作品里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比如“张二伯”吃苹果这个细节,父亲的“包袱”是暗藏着的。别人要是抖这个“包袱”,可能会是“张二伯一口下去,连苹果核都给咬没了。”可父亲却说,“给你剩那半拉多好,没核。”同样是说明“张二伯”一口咬下多半个苹果,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当然,从父亲的遗嘱中,志良也体会到父亲的淡薄名利。作为中国最有名的相声**他没有搞遗体告别仪式,没有更多的声张。他平静地离去,留给人们的是笑声。

志良说,他是为人民而活着,他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我姓马给儿子取个名字?我姓马给儿子取个名字

推荐一个,博轩。

马云的儿子叫什么?

马云的儿子叫马元坤 马元坤,92年出生的,现在是在美国的伯克利大学上学。 名人出于保护隐私,网上对马云坤的资料很少。

马三立的徒弟都有谁 马三立的儿子都有谁

提起相声,观众大都会想到马季、冯巩。其实冯巩与姜昆、刘伟等人是一辈,他们的祖师爷是马三立,而师爷则是侯宝林,马季只能算是他们

的师父。 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如今马老也走了,那么马老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的位置也就只剩下天津的于佑福女士(已于2013年1月16日逝世)了;“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侯宝林等即是,虽然侯宝林也已经逝世了,但说起来他这一辈分上的人,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有尹笑声、田立禾,以及马老的儿子、相声**马志明先生等;“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有苏明杰、郭德纲等等,基本上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

马三立有几个子女

马三立有三子五女。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