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个参考文献,看能用上不:
贸易的动态利益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选择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刘力)
传统观点认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内市场广阔,国内贸易潜力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性降低,因此应该实行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的内向型的贸易战略。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理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传统观点忽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动态利益。本文将以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为依据,分析对外贸易(以下按惯例直接称为“贸易”)对于发展中大国的重要性,并对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选择问题加以探讨。
一、贸易动态利益的一般分析
根据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一国总是致力于出口本国能用比较低廉的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在贸易前要用比较昂贵的成本生产的产品,从而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这就是贸易的静态利益。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交换中获得的收益,即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本国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国内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二是从专业化获得的收益,即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效率。
贸易的静态利益反映了在资源总量、生产成本、技术状况等都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贸易的作用。这时贸易的作用仅在于实现贸易发生前本来已经存在的潜在利益,因而无法真正反映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上,贸易还具有更加重要的动态利益,即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其动态利益上。下面我们从产业演讲、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贸易促进产业演进
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是长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贸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通过参与贸易活动,一国可以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围绕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一方面,贸易所导致的生产专业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促进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克服本国的要素瓶颈,使本国优势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本国比较优势的变动,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高级化。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劳动力丰裕而资本和技术短缺,这时通过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就可以导致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不再丰裕,而资本和技术也不再短缺,该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随之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二,贸易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市场条件。在一国建立新兴产业时,国内需求往往不足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这时,贸易就可以通过提供新的需求支撑这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国的需求结构同资源结构不一致时,以该国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贸易,几乎不可能建立起来。例如,如果没有国外需求和对外贸易,中东国家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第三,贸易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业演进的效率。
2.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带动因素,贸易也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贸易是一国技术进步所需技术的主要供给渠道。一国的技术进步需要大量的技术,这些技术仅靠自身发明远远无法满足。“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创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①〕这一点在现代经济中越发显得重要。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发明越来越具有**性、规模性和国际性,任何一国的技术发明日益离不开外部世界,都不得不大量引进国外的现成技术,尤其是基础和原生技术。可以说,任何一国哪怕是最发达的国家,离开了国外技术的进口,都无法维持本国长期的技术进步。
第二,贸易具有重要的“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s)”效应和“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效应。所谓贸易的“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效应,是指通过贸易活动可以间接地带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并且,这些先进技术可以“外溢”到国内的其它行业。“……在进口物资时还可带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概念,以及如何掌握它们的技术援助。实际上,贸易是与企业家以及诸如工业工程师等技术专家的进进出出相随而行的,由于他们的进进出出信息流形成了,技术也穿过国界而转移。……出口各种制成品可以从外国买主那里得到关于各种问题的建议和技术援助,这些问题涉及全部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到成本计算的业务。”〔②〕
第三,贸易为技术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对外贸易是国际竞争所形成的各种**与压力的原因,而国际竞争又被视为实际掌握技术和赶上国外竞争者标准的主要动力。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学习出口业务甚至试图出口制成品是很有价值的。同样,进口竞争也能有利地促进产品性能的改进,……进口竞争帮助除去毫无希望的低效率的国内企业,同时促使其他企业进行更大的努力和谋求更高的性能标准。”〔③〕
3.贸易促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两翼,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同样重大。与促进技术进步相类似,贸易也可以促进制度创新。
首先,许多制度作为贸易商品可以引进,从而扩大制度创新的选择**,节省制度创新的成本。一方面,通过引进制度,可以得到节省在“基本社会科学”方面的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在引进制度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他国维持和巩固新制度的现成经验,从而节省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维持费用。
其次,贸易也可以通过“外溢”效应和“边干边学”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制度创新。贸易活动增强了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形成制度创新所需的意识形态基础。同时,对外贸易部门往往是新制度的最先采用者,其作用类似于制度创新的“**行动集团”,对于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效应可以把新制度外溢到其他部门。
再次,贸易也可以从需求方面拉动制度创新。一方面,贸易导致市场和经济规模的增大,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贸易所带来的外部竞争迫使国内经济主体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早就明确指出:“确定国家经济进步的原因属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演进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技术进步日益迅猛、经济结构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在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越发显得重要。
二、从贸易的动态利益看发展中大国贸易的重要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大国国内市场广阔,国内贸易机会多,依靠国内市场就可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下降,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似乎无关紧要。传统观点之所以忽视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依据是对外贸易等同于国内贸易,国内贸易可以替代对外贸易的功能。正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所言:“从供给方企业的角度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企业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后阶段,是再生产得以维持和扩大的关键,企业也必须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进行选择;出口和国内销售的总量反映了企业占有市场的大小,生产价值的多少,以及所能获得剩余的多少。正是这种功能的一致性决定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④〕既然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那么,对于国内贸易机会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对外贸易显然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的确,如果单纯从静态来看,对外贸易仅仅是“产品价值的最后实现阶段”,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换的途径。这时,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功能可以由国内贸易来代替。但是,单纯从静态的角度来演绎对外贸易的功能是片面的。因为对外贸易不仅具有静态利益,而且还具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动态利益,这些动态利益是国内贸易所完全不具备的。
包括发展中大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而对外贸易是引进现代经济结构不可或缺而又迅捷高效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存在众多先进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对外贸易等手段来移植现代经济结构,不仅可以使发展中国家享有“后发优势”,而且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持生存的需要。因为仅仅依靠发展中国家从内部演化出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怕等不到演化成功之日而早就在同先进国家的竞争中被吞噬掉了。“闭门造车”和“落后就要挨打”虽不同源,却往往相伴!当然,任何**都代替不了理论。下面我们从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三个动态方面来具体说明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1.贸易与发展中大国的产业演进
上文所阐述的贸易在一国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不仅如此,贸易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产业演进来说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是世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反映,因此,贸易可以为后进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信号和方向。这是发展中大国所享有的“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吸纳来自先进国家转移过来的已经成熟的产品和产业,从而加快产业结构演进的步伐。第三,发展中大国受资源尤其是资本短缺的制约,不可能选择均衡的产业发展模式,只能走不均衡发展的路子。而对外贸易是产业不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和美国学者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形象地描绘了贸易推动后进国家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雁行产业发展”理论是赤松要通过对日本棉纺业发展过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一般后进国家产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进口阶段。当对某产品的需求增长,国内生产困难而又有供给条件时,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其次是国内生产阶段。产品的进口为该产品的国内生产创造了市场条件,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成熟。当国内具备生产条件时,便由国内生产替代进口。最后是出口阶段。随着国内生产条件的成熟和规模经济的利用,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了竞争优势,该产品就转为向国外出口。上述“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过程在图形上可以描述为三只飞翔的大雁,形象地反映了贸易对后进国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描绘了贸易推动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新产品的生产一般开始于某个发达国家,该国最初就垄断了这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随着其它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定型化,这些国家将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地和出口供应商。当该产品在全世界已被广泛了解,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时,发展中国家凭借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取代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生产地和出口商。
2.贸易与发展中大国的技术进步
如果说贸易是任何一个国家技术进步都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贸易则是发展中大国技术进步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包括技术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便没有发展中大国的技术进步。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中,贸易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对外贸易是“现代技术的基本进入通道”。上文已经谈到,现代技术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在始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经济技术和方法都发韧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地进口这些技术和方法。例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1967~1979年世界发明专利中所占份额仅为0.4%,在1975~1980年世界工业设计专利中所占份额仅为1%,在1975~1980年世界商标中所占份额仅为3.6%〔⑤〕。固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很重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尤其是基本技术的基础之上。否则,仅仅靠闭门造车或者主要靠所谓“独创”,就不可能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从实践来看,凡是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后起国家,无一不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日本、巴西和韩国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论证贸易、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立起来,以贬低前者的作用。如刘易斯所言:“长期的增长发动机是技术变革;除了在开始阶段奠定发展基础之外,国际贸易不能代替技术变革。”〔⑥〕当然,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贸易不可能代替技术变革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就贬低贸易的作用。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革本身也离不开贸易。
3.贸易与发展中大国的制度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安排。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贫困的制度均衡陷井”。即尽管贫困,但人们仍然满足于既定的制度安排,无意或无力改变现行制度。要打破“贫困的制度均衡陷井”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是缺乏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制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然环境、**体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人们也缺乏制度变革的需求。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要打破“贫困的制度均衡陷井”尤为困难。例如,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普遍缺乏专利保护制度的现实条件下,新制度供给的外部性将更加突出。又如,人口众多所导致的群体依赖心理使得制度创新的“**行动集团”难以*颖而出。
在发展中大国内部存在“贫困的制度均衡陷井”的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引入和冲击对于制度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贸易是引入外部因素的基本途径。这样,上文所述的贸易促进制度创新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大大增强。尤其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主要发韧于发达国家,这些现代经济制度主要通过贸易的方式进入发展中大国。另外,贸易所带来的信息交流、制度变革的示范效应和国际竞争压力对于发展中大国的制度创新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中,贸易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固然,发展中大国具有国内市场广阔、国内贸易机会多的优势,但它绝不能取代对外贸易的作用,尤其是在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经济发展的动态方面的作用。
三、追求贸易的动态利益: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选择
既然贸易的动态利益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发展中大国在选择贸易战略时,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借国内市场广阔而忽视对外贸易的作用。尤其是要通过选择适宜的贸易战略,充分享有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
1.发展中大国应该把追求贸易的动态利益作为贸易战略的
按照战略目标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在该战略中,尽管贸易的发展客观上可以带来一定的动态利益,但发展贸易的基本目的在于追求贸易的静态利益,即只是在现有资源和技术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至于贸易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则不是该战略追求的主要目标,该战略实施后,贸易的动态利益也不明显。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资源小国所实行的“初级产品出口型贸易战略”就是典型的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初级产品出口型贸易战略”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单纯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换取他国的工业制成品且主要是消费品,以满足本国消费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贸易来谋求建立现代经济结构。
另一种是追求动态利益的贸易战略。与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相反,该贸易战略的基本目的在于追求贸易在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就属于追求动态利益的贸易战略。该战略又称“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即根据国际比较优势,通过以制成品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同样是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其贸易战略必须有利于享有贸易促进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动态利益。更进一步,如果说某些资源小国仅仅凭借初级产品的出口就能维持本国居民的正常生活,从而可以实行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的话,那么,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仅凭初级产品的出口是无法维持本国居民的生存的,也就无法实行追求静态利益的贸易战略。而且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对于发展中大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发展中大国应该以追求动态利益作为其贸易战略的基本目标。
2.发展中大国应该实行开放型的贸易战略
80年代之前,由于受贸易的作用无足轻重甚至有害无益的传统理论的支配,包括发展中大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以国内生产来取代进口、以国内销售来代替出口的内向型的贸易战略。这种战略实行的结果非但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恶化了本国的资源配置状况,拉大了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把41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战略的开放程度分为强外向型、中等外向型、中等内向型和强内向型四类。这些发展中国家中,既有小国,也有大国。例如巴西为中等外向型国家,墨西哥为中等内向型国家,而印度为强内向国家。这一研究表明,无论国家大小,贸易战略愈是开放,经济实绩愈优;贸易战略是内向,经济实绩愈差:强外向型国家1975~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5%,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2%;中等外向型国家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5%,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85%;而中等内向型国家、强内向型国家同期的指标仅分别为3.35%、-0.2%和2.25%、-0.5%〔⑦〕。
内向型的贸易战略实行的结果之所以如此糟糕,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该战略排斥贸易利益尤其是贸易的动态利益。而实行开放型贸易战略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该战略可以充分享有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尤其是动态利益。8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改弦更张,实行贸易自由化,变内向型贸易战略为开放型贸易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也必须实行开放型的贸易战略。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享有贸易的动态利益,才能通过贸易活动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必须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由于重商主义的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谈及贸易的作用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出口的作用而忽视进口的作用。例如,从罗伯特逊和纳克斯的贸易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学说,到人们对“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高度评价,都是从出口的角度出发的。上文提到的“内外贸易替代”论的观点也是仅仅从出口的角度出发,只不过得出的是否定对外贸易的结论。
其实,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进口的作用与出口的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比出口更重要。因为发展中大国要充分享有贸易的动态利益,首先必须依赖于进口:国外现代技术、制度等经济结构的吸纳和移植,如果离开了进口,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贸易活动本身而言,进口可以说是发展中大国贸易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发展中大国贸易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进口国外的先进经济结构,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里,出口基本上成了为进口服务的手段——为进口提供外汇支持。强调进口的作用是国内市场较为广阔的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也是发展中大国开放型贸易战略同发展中小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根本区别。
当然,发展中大国在选择贸易战略时,不能仅仅从追求贸易的动态利益这个单一因素出发,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是,发展中大国选择贸易战略必须依据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能充分享有贸易的动态利益;二是要尽量发挥国内市场广阔这一优势。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基于这一考虑,笔者提出一种适用于发展中大国的新的贸易战略——“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即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⑧〕。
①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页。
②③唐纳德·b·基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④熊贤良:《大国对外贸易相对重要性的降低》,《财贸经济》1995年第10期。
⑤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⑥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0年10月号,第69页。
⑧刘力:《国内市场与发展中大国贸易战略新论》,《国际经贸探索》1996年第5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王加番
【原文出处】国际贸易问题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6
【原刊页号】1-7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王加个番念什么艹字头加三点水加番是个什么?艹字头加三点水加番是个什么字藩,读fān,意思: 1. 篱笆:~篱。2. 屏障,保卫:~翰(喻保卫国家的重臣)。3.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属。~国。~镇。~邦。削~。称~(自称属国)。
王加一笔有哪些字?王加一笔有哪些字,要3个以上主、玉、毛。
前边王后边番是什么字啊!怎么读?璠,可能是蟠的老写,刚才找字典没找到,不好意思哦。待会给你查查。王番好像没这字的哦?有才,应该去造字去
一个王一个番是什么字fán(ㄈㄢˊ)
[1]美玉。
★部首: 王 笔画: 4 外笔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