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不只是意愿,更是决定。中国政府决定帮助宁夏人民摆*贫困。*贫的代价是接受全新的生活:从南到北,离开故土,抛下过去,这并不容易。但当生活和生存两者要进行二选一时,当地村民已准备好迁徙。对抗贫困的道路尽管还长,但对于宁夏来说,已走过的路是令人满意、鼓舞人心的。
位于西北部的宁夏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面积6.64万平方公里,2016年底统计人口近670万。被黄河滋养灌溉的宁夏北部,是该自治区最富饶的区域,而南部山区的特点则是干旱与沙漠化。此外,该省份的大部分区域也被沙漠覆盖,治理工作持续进行。
对抗贫困,从教育做起
从南迁到北,村民们纷纷搬入了新房子,拥抱新生活。截至目前,迁徙人数已达4.4万。移居后的村民可选择从事于政府给村里配置的产业并入股。
曾经住在大山里,生活困难,自然条件基本不允许农作,孩子上学也要跋涉数公里山路。如今,贫困家庭的孩子被送入“宁夏育才学校”,这是一所职业高中,开设的课程有包括机器人研发在内的各项信息技术,还有绘画、舞蹈、雕塑、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生们根据职业意向选修各项课程,毕业后继续到对口的职业高校深造。正如校长杨静所说,她希望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贫困不会限制他们的人生,他们可以走得更远。
孩子们的食、宿、学习都在学校里,远离父母的他们有时需要有人倾听自己内心的苦恼、困惑,学校专门为此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集体生活注重纪律,这也帮助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走入社会,为祖国效力。据介绍,这些贫困生很聪明,对于教授的课程能够快速掌握,经过三年的学业,毕业率超过90%。
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在当地的一个扶贫主题博物馆,我了解到宁夏人民曾如何在极度贫困状态下求生的。农耕技术落后、沙化与寒冷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人民饱受苦楚。宁夏曾被认为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而当地的老百姓也不曾知晓如何才能走出贫困的死胡同。但**政府的扶贫意愿不曾动摇,地方及****也多次考察宁夏,提供物资支持,并最终决定使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迁徙至北部。事实证明,当地人民对这项成功的决定是满意的。
“一箭双雕”的产业
在参观当地的光伏科技农业示范园时,穿行在一片片的茶园、蘑菇园和中草*种植园中间,人们可以体会到农业是如何与科技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因为抬头就可以看到棚顶铺设的大片太阳能发电板。整个示范园生态农业的日收入约为15万元人民币,这还没算入生态旅游带来的额外收益呢。
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宁夏完美转型。从2010年新建的学校到2012年整体搬迁的村庄,这一切成就终于让曾经对*贫不抱希望的当地百姓将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个个成就背后,我想,定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付出。
这些年,你见证了哪些中国乡村的变化?作为一个在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见证了北方农村三次大的变化。
**个变化,解决温饱问题,家里购置电视机
身为一个70后,童年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我6岁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在自己村子里,四年级之后,就要步行四里路到中心小学上学。
那时候村子里是土路,每到下雨天,我和小伙伴的脚上都会沾满泥。
85年的时候,我们家养了56只长毛兔,还有6只小灰兔。整个暑假,我的任务就是给兔子们拔菜。
那时候家里种了很多棉花,从春天到秋天,爸爸、妈妈都在地里忙碌着,我和弟弟也会在周末帮忙。
妈妈总是说,多干活吧,到了秋天给你们买电视机。我和弟弟欢呼雀跃,给棉花除杈、捉虫,干活更带劲了。
85年的秋天,爸爸托大姨买了一台电视,花了不到500元。在我和弟弟心里,那简直是天文数字。看着爸爸数着一张张10元的人民币,我们俩竟然有点心疼。
因为爸爸、妈妈的勤劳,秋天,我们家的棉花丰收,玉米也前所未有的高产。小白兔也很争气,兔毛又白又亮。
我和弟弟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勤劳,勤快就就有收获。
第二个变化,九十年代村子里修了公路,通了自来水
我们的小村子,在91年的时候,修了公路,附近村子的人羡慕极了。
那一年,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虽然是定时供水,每天中午广播通知,提醒各家各户接水。但已经很方便了,再也不用去水井打水,快捷又安全。
村子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有好**的带领。我们真的很幸运。作为郊区的小村,当地最大的工厂建在我们村,除了解决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福利。
第三个变化,新农村改造,全村搬入小区
最大的变化,便是我们的小村,集体从村民变成市民。
经过三年的建设,全村**,搬进现代化的小区。小区里绿草茵茵,花儿飘香,各种树木婀娜生姿。
今年春天,小区物业又统一在空地种植了苜蓿,很特别。
孩子们上学步行就行了,因为小区和学校就隔了一条马路。老人们更没有烦恼,出入电梯,轻松方便。
伴随着乡村的一次次变化,我也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步入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