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到三点是什么时辰(上午十一点五十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1点到3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1点到3点为未时,又名日昳。

古代时辰的分法如下:

1、子时:二十三点至一点,又名夜半、子夜

2、丑时:一点至三点,又名鸡鸣

3、寅时:三点至五点,又名平旦

4、卯时:五点至七点,又名日出

5、辰时:七点至九点,又名食时

6、巳时:九点至十一点,又名隅中

7、午时:十一点至十三点,又名日中

8、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又名日昳

9、申时:十五点至十七点,又名晡时

10、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又名日入

11、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又名黄昏

12、亥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又名人定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时辰

中午两点半至三点是什么时辰?

中午13时至15时属未时(羊)。

有些人说是申时怎么搞的?

哪你知道他错吗?申时15至17;酉时17至19;戍时19至21;亥时21至23;子时23至01;丑时01至03;寅时03至05;卯时05至07;辰时07至09;巳时09至11;午时11至13;未时13至15。

下午2点叫啥时辰

下午2点为未时。

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历史: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未时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时辰下午两点是未时,附时辰表:

配上的生肖及原因

23:00~00:59

(鼠),五行为“水”。

1:00~2:59

(牛),五行为“土、金、水”。

3:00~4:59

(虎),五行为“木、火”。

5:00~6:59

(兔),五行为“木”。

7:00~8:59

(龙),五行为“土、水、木”。

9:00~10:59

(蛇),五行为“火、金”。

11:00~12:59

(马),五行为“火、土”。

13:00~14:59

(羊),五行为“土、火、木”。

15:00~16:59

(猴),五行为“金、水”。

17:00~18:59

(鸡),五行为“金”。

19:00~20:59

(狗),五行为“土、金、火”。

21:00~22:59

(猪),五行为“水、木”。未时(下午1一3点)羊时辰未时一天12个时辰,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12点是午正也叫正午,2点是未正,1点到2点是未初,2点到3点是未尾。不包括接近2点的时候。

下午2点叫啥时辰

下午2点为未时。

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扩展资料: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历史: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未时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时辰下午两点是未时,附时辰表:

配上的生肖及原因

23:00~00:59

(鼠),五行为“水”。

1:00~2:59

(牛),五行为“土、金、水”。

3:00~4:59

(虎),五行为“木、火”。

5:00~6:59

(兔),五行为“木”。

7:00~8:59

(龙),五行为“土、水、木”。

9:00~10:59

(蛇),五行为“火、金”。

11:00~12:59

(马),五行为“火、土”。

13:00~14:59

(羊),五行为“土、火、木”。

15:00~16:59

(猴),五行为“金、水”。

17:00~18:59

(鸡),五行为“金”。

19:00~20:59

(狗),五行为“土、金、火”。

21:00~22:59

(猪),五行为“水、木”。未时(下午1一3点)羊时辰未时一天12个时辰,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12点是午正也叫正午,2点是未正,1点到2点是未初,2点到3点是未尾。不包括接近2点的时候。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