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怎么读(怎么形容夏完淳)

夏完淳的简介。好像是个诗人,但记不清了,请你补充。

是一个仅仅活了短短十七岁的天才诗人。中学课本里有他一首《别云间》,是他抗清的最后一年被捕时诀别故乡所作: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生于天崩地坼的明末清初,他自小便被目为神童,与师陈子龙同是明末诗坛最重要诗人,可惜死的太早了。他的一声成就尽在从事抗清活动的两年,直到到最后被俘拒降殉节,共留下三百多篇。他的诗风慷慨淋漓,悲壮凄恻,词曲风格则优美凄清,多以王孙芳草赋比兴之意。他的《烛影摇红》一词被公认为明代诗词的压卷之作。

烛影摇红寓怨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

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欵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

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夏完淳出身名门,父师都是当时极具重望的几社领袖,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后来他们都因抗清死事,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只能赴他们的后路。

夏完淳,英雄与文雄集于一位不满十七周岁的少年之身。中国的历史虽长,杰出的年少英才虽然辈出,但如此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的小小少年,*怕是绝无而仅有的。清诗人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过:“存古(完淳字存古)南阳知二,江夏无双,束发从军,始为毅魄。其《大哀》一赋,足抵兰成(指庾信《哀江南赋》)。昔终军(西汉之少年英才)未闻善赋,汪(春秋之英雄少年)不见能文。方之古人,殆难其匹。”朱彝尊比较的是古人,方之今人,如此文武全才以身许国的少年,又有谁能与夏完淳比并呢?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名言,众生便以为英雄多出于平原大漠的北方,而柔风软水的江南则盛产名士。其实,在时代的烈风豪雨里,在民族的危难存亡之秋,许多英雄豪杰就是从南方的泽国水乡挺身而出。南宋就向我们提供过以文天祥为代表的英雄榜了,而明末清初的江南,也同样以*与剑书写了烈烈煌煌的新章,其中,就有最为感人的夏完淳的篇页。三百多年后我每读夏完淳的事迹与诗文,不免油然而兴高山仰止之情,心*如沸。

生于1631年的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右,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神童。他十分早慧,五岁已经读完了“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与《春秋》。著名的笔记小品《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在《夏童子赞》中称赞他:“包身胆,过眼眉。读精义,五岁儿。”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北京见到乳名“端哥”的他,不禁以《赠夏童子端哥》一诗对他大加赞美:“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躬。倒怀常论日,信口欲追风。”结尾四句则是:“若令酬圣主,便可压群公。不见轩辕后,天师称小童。”号眉公的陈继儒与钱谦益虽然分别是松江人与常熟人,不免分梓之情,但他们对夏完淳连“奖掖后进”都谈不上,因为他还只是一个黄口小儿,可见他的天才足以使前辈惊叹和欣赏。夏完淳九岁时便有题为《代乳集》的诗集,此集未能流传。他曾随长乐县任职的父亲去福建,长乐县志存有他八岁时写的两首诗,其中的《五贤祠》写到:“肃肃瞻遗像,徘徊起啸歌。魏兹五君子,讲学潜幽坡。依师被谗逐,亮节不改初,苾芬永怀抱,济济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长不磨。”“五贤”,为南宋时与奸相秦桧抗争的王十朋、冯方、胡宪、查龠和李浩,诗中不仅可见夏完淳向往美与崇高的童稚之心,也可见他手中有一支同辈者得未曾有的彩笔。到了十二岁,他由早慧而早熟,关心时局,忧心国事,俨然要将天下兴亡的重担负荷在自己稚弱的双肩。王弘在他所撰的《夏孝子传》中曾经记述,夏完淳虽然年仅十二岁,但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从这些描述里,我们今日仍然不难想见夏完淳少年英发的风采,读他十五岁所作的《大哀赋》,对南明弘光****无能提出尖锐批评,大厦已倾,痛心疾首,他对故国山河的深情大爱,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穆然生哀。

以夏完淳的天赋异禀和少年表现,他不大可能像王安石所伤的仲永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地“泯然众人”。按照封建社会中一般士人的生活轨道,他很可能科举高中,如果不因种种坎坷而沉沦下僚,他很可能仕途顺达而出将入相,当然,他还很有可能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中国诗歌史的有关篇章,让后人对他的作品品评再三。然而,风云突变,电闪雷鸣,山崩海立,道阻路绝。1644年,是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申年,是明朝统治中国每况愈下的二百七十六年中的最后一年,也是满清入主中原每况愈下的二百六十八年中的最初一年。这一年,夏完淳十三岁,碰上了这样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说他是不幸的,因为四年后他十七岁即走完了生命征途,一本警世与传世之书,刚刚写完序言和**章就没有了更为精采的下文,让后世多少读者掩卷叹息。说他是有幸的,司马迁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尼采也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不能自豪地活着时,就应该自豪地死去。”他绝不能像前辈师长钱谦益那样苟且偷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豪地死,堂堂正正,烈烈轰轰,物理生命虽然过早地消逝,但精神却长留于天地之间。只要打开《南冠草》和《续幸存录》,仍然可以听到他的歌哭与笑傲,呼号与呐喊。

这是*与火的时代,是懦夫小人纷纷变节易帜而志士英雄犹自挥戈返日的时代。与其说严酷的时代将千钧重担交给了夏完淳的双肩,还不如说夏完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去犯难蹈险。1645年5月,清兵攻陷南京,成立仅仅一年的昏君与**合资经营的南明弘光王朝土崩瓦解,如同一个原本百孔千疮又瞎折腾的不良公司宣告**。时年十五新婚不久的夏完淳,立刻跟随父亲夏允彝投入江南人民抗清的武装斗争。他们父子先是在威鲁的吴志葵的军队中参赞军事,进攻苏州失败,曾是夏允彝的学生的吴志葵被俘牺牲,夏完淳曾有《哭吴都督》一诗:“知己功名尽,伤心叩九阍。余光留日月,遗恨满乾坤。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真是一片挚谊真情,一腔正声浩气。夏允彝则写信给陈子龙交待后事,将所著《幸存录》手稿交付完淳,嘱其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厉,然后作绝命辞,于九月十七日自沉于松塘。夏允彝是崇祯十年(1637)进士,组织师生相传以道德文章相砥砺的“几社”,有干才而清正,任福建长乐县令约五年,政绩优良,是被吏部表扬的全国七位县令之一。《明史》说他“自投深渊而死”,这是不确的,松塘水浅,仅及于腰,其兄长、妻妾及完淳均立于水边,眼睁睁看着他呛水殉难。此情此景,于完淳是何等深悲大痛,刻骨铭心!庭训师承,夏完淳于1646年春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半邨)歃*为盟,共谋倡义,孝服从军,至太湖吴昜的军中任参谋,并随军攻克吴江、海盐两县。该年6月间吴昜军败,随后被*,夏完淳只身奔窜,作《鱼服》一诗:“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支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古人以“向龙鱼服”喻微服奔亡,险象环生,夏完淳作此诗时,年仅十五,相当于今日的初中学生。次年,夏完淳又和老师陈子龙一起,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兆胜反清,陈子龙被捕后于押送途中投水自*,夏完淳逃*后四处流亡仍图再起,先前在太湖军中时,他作有《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怀念不甘作清廷顺民的“几社”亡友的同时,抒写自己不死的希望与信心:“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这首诗我特为拈出,我揣想它打动过两百多年后清未谭嗣同夫人李闰的心,谭嗣同牺牲后,李闰作了许多悼亡诗,存于湖南浏阳天井坡谭氏祖屋,可叹在“文化大**”中与谭嗣同许多遗物一起被“红卫兵”抄没,至今没有下落,仅剩下劫后遗珠的一首:“吁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谈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从意境、韵脚甚至是用词上,似乎都可以看到受夏完淳之作的影响。

1647年之初,夏完淳联合江南名士四十多人上书福建的鲁王,以示抗清之志,并决定去福建参加鲁王的军伍,夏天他潜回家乡向嫡母与生母告别,可见尚未成年的他的仁孝之心,但因叛徒的告密出卖,江苏巡抚按名通缉,夏完淳不幸在松江亭被捕。当时他慷慨陈辞:“天下岂有畏人避*夏存古哉?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他拜辞肝肠寸断的母亲时说:“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并作传诵于后世当今的《别云间》一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云间是松江的古称,夏完淳诀别故乡,回首三年来的奋斗历程,面对国破家亡恢复无望的现实,虽然视死如归却对故乡依依不舍,表示魂兮归来之日,仍然会高举义旗。这是志士的爱国之歌,烈士的壮怀之曲,死士的浪漫之辞。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而言,都是夏完淳诗的代表作,也是他诗创作最后的新起点。夏完淳生命最后几个月的作品,集而名之《南冠草》,这是其中的**首。被捕后,他被解往南京,风一程,雨一程,大夜弥天,让后世的读者陪同他一路前行,倾听他生命的绝唱。

英雄不仅有金刚怒目,也有菩萨低眉。

夏完淳从松江起解,路经细林山(今上海市青浦县南),那是老师陈子龙在流亡中居住过,他曾追随驻足过的地方。抚今追昔,悲从中来,写下了*泪交迸之作《细林夜哭》,吴志葵和吴昜牺牲之后,夏完淳已分别作诗以哭,现在却是他自己被捕之后,触景生情,凭吊自己谊兼战友的老师,当然更是字字*,声声泪:

细林山上夜鸟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浑,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局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闾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

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怀亡父,悼良师,悲国难,忆往事,长歌当哭,一韵一转,有如一阕裂肺撕心的悲怆奏鸣曲。全诗最后情不可遏地突破了七言句式的藩篱,以长短错综的诗语发而为冲天而起的悲歌与浩歌。当年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也写到“夜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虽然想像奇特,那不过是酒仙之辞,而夏完淳的“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当行来!”那就真正是荡气回肠的正气歌,烈士辞,英雄曲!清末明初南社诗人柳亚子在他的《磨剑室诗词集.题陈黄门集次巢南韵》之三写道:“伤心野哭吞声日,后死荒江几辈存?愁绝细林山下路,当年宋玉替招魂。”此诗下注云:“**夏内史,有《细林夜哭》诗。”陈黄门即陈子龙,黄门本指宫门,子龙曾任兵科给事中。南明鲁王曾遥授夏完淳为中书舍人,唐初称此衔为内史舍人,故人称完淳为夏内史。可见三百年后,夏完淳此诗并未随人更未随风而逝,它仍为黄钟大吕,荡起的是经久不绝的回音。

明朝覆亡前,夏完淳曾和同乡友人杜登春等人组织“西南得朋会”,以作其文与陈子龙成立的“几社”的后劲,不意在作为囚徒北解西去南京的途中,他和杜登春竟不期而遇在苏州虎丘山下。悲欣交集,他写下《虎丘遇九高》一诗:

竹马交情十五年,飘流湖海竟谁怜。

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梦,楚囚一去草如烟。

姑苏明月愁人醉,剪烛无言更惘然!

据杜登春《童心犯难集》记载,完淳对他说:“此行殆不免。妇钱有娠,男与尔为婿,女与尔为媳,倘不育绝嗣,幸勿立后。”杜登春“急索囊中所有倾付之”,并“沽酒脯为别”。少年挚友如此邂逅如此情景,双方都是肝肠寸断,痛泪满眶了。后来,完淳的遗骨就是由登春约友人沈羽霄等人犯忌冒险运回松江,衬葬于城西南昆山下荡湾村其父墓侧的。人生有如此不计利害生死以之的知己,完淳当该略感慰安吧?

人生总是有许多不期之遇,和杜登春相逢已是出于意外了,夏完淳被押解到常州时,竟然与宋辕文邂逅。宋辕文何许人也?他名征舆,比完淳年长十三岁,当年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为“云间三子”。明末,李雯与子龙合刊《陈李唱和集》,宋辕文又汇刻《云间三子新诗合集》。后来李雯辱节屈志,出仕清朝,多尔衮南下征讨之时,许多重要文告如意欲招降史可法的文书就是出自李雯的手笔。宋辕文呢?当年他和陈子龙选明代之诗,完淳才不过十岁出头,但他在序言中就已援引完淳对诗的议论,可见在他心目中完淳已是“云间诗派”的接班人。家国危亡时隐居乡间,他也曾有“好将歌辩续离骚”的悲愤之情,而陈子龙殉难后,他也曾作《江上吟》以吊,其中有“拔剑叱咤江水里,素冠白铠骑龙起”之句。然而,有道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翻覆似波澜,曾几何时,待到完淳与他在常州意外见面,已经是荣枯各别,生死异路,完淳是清延待决而自己也是决心一死的囚徒,宋辕文却在陈子龙殉国的顺治四年(1647)中了清朝的进士,后来宋辕文督学闽中,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仕清后的诗作,当然绝没有陈子龙、夏完淳的慨当以慷的抗清精神,但甚至也没有钱谦益、李雯中夜扪心的仕清悔恨。毗陵,郡名,治所在今日之江苏常州,两位同乡又兼过去的故人与诗友,现在一为阶下之囚,一为新朝进士;一为慷慨悲歌的赴死志士,一为变服易节的偷生臣,如此生平如此场合,他们已无法像往日那样把酒言欢并言诗的了,虽然是7月盛夏,无论是众生的家国还是个人的生命,已然都是漫天风雪。即使是一世之雄,完淳也不禁百感交集,泪下沾襟,写下《毗陵遇辕文》一诗:

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为君问古今。

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洒尽穷途泪,关河雨雪深!

人性与人情绝不单一,何况是完淳这种感情丰富而且毕竟正值少年的英雄?英雄不是没有痛苦和悲哀,只是丈夫有泪不轻弹而已,待到严峻的生死立判的关头,我们当可看到壮怀激烈的英雄本色。夏完淳对过去的知己有惋惜有批评也有深深的失望,故人如此,情何以堪?他不免感怀呜咽,不能自已。大致是同时所作的《采桑子》,也可见志士之愁,英雄之恨以及国士回天无力的悲哀: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清兵将夏完淳械送南京,在一所原属于太监的住宅中关押了八十天。“一片明铛影,还同剑佩看”,他作《被羁待鞠在皇城故内珰宅》以明心志,而他的《土室余论》更是慨当以慷,气壮山河:“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消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主持审讯他的是大汉奸洪承畴,此人原是明王朝兵部尚书后任蓟辽总督。曾亲撰一联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于山”,但降清后却为清王朝效尽犬马之劳,清王朝如果没有大大小小的汉奸组成的群体为之卖命效力。如何能夺取天下而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据统计,明末降清的辽东边将五十五人,南朝弘光**降清武将二十三人,明降将参与平定江南战役者二十七人。

洪承畴投降后皇太极将其半软禁,继起的多尔衮对其重用,于是他成了“反戈一击”的急先锋。洪承畴此时以兵部尚书的职务是总督军务,经略江南,Zhen压抗清义军和李自成余部。早在1644年5月,南明弘光朝延派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赴京与满清谈判,洪承畴前来劝降,左故作不识,斥之曰:“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如此戏剧性的一幕,丑角洪承畴的表情可想而知。本来应该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洪承畴有狗改不了吃屎的汉奸本性,知道新主子“重在表现”,急于为新王而前驱,加之夏完淳还只是个小小少年,他以为姜还是老的辣,于是故技重演。先是抚慰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夏完淳明知故答:“我闻亨九先生(即洪承畴)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溅章渠。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左右只好点明正身:“上坐者即洪经略!”夏完淳与左懋第英雄所见略同,怒声斥骂:“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先皇震悼,亲自作沽褒念,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魂?”同时受审的,还有完淳的岳父钱,钱有些动摇,完淳在痛骂洪承畴之时,还回头鼓励他的岳父:“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奇伟大丈夫哉!”在狱室中他复作《柬半邨先生》一诗。

乐令既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寒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诗意是说,一向正直豪爽的你如果畏怯,那作为你的女婿的我又该怎么办呢?我虽为壮志未酬而羞惭,但我却永是捍卫家国的志士。流亡的百姓唱着悲歌,我的心也悲痛欲绝。(完淳在《由丹阳入京》中有句已云:“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愧请缨”)。我们都应该以身殉国,对英雄而言,死亡不过是一次怀抱壮志的远游。钱在完淳的劝勉激励下也坚强起来,1647年9月于南京西市双双就义。夏完淳痛斥洪承畴之事,御用文人修的明史当然不会记载,见之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而据夏完淳的友人杜登春记述,完淳就义时坚不肯跪,心如铁石的刽子手也战战兢兢,只得从正面割断他的喉管。夏完淳的物理生命过早地结束了,但他却获得了千秋万岁的美名与英名,其精神生命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洪承畴死心塌地为新主子卖力气,得到的却是“永世不得翻身”的恶名与骂名,而且尚在清代,他就和他的同伙与同道一起,被乾隆扫进了《清史列传.臣传》,乾隆的“御笔”还对他们作了可谓触及灵魂的“大批判”,这大约是这帮**之徒所始料未及的吧?还是那位真性情的柳亚子,他的《题〈夏内史集〉》其五就说过了:“战骨松山夕照黄,辽西妖梦太轻狂。剧怜汉贼洪亨九,不道人间有夏郎!”

毁于刀兵水火者不计,夏完淳的作品存世的至今尚有各体诗三百三十七首,词四十一首,曲四首,赋十二篇,文十二篇。作家最终并非以篇什与字数争雄,而是以作品的质量取胜,沙滩上那成千上万平凡的贝壳,怎能与珍珠与钻石较短长?何况夏完淳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他不仅有许多佳篇胜构,而且是以*写成。在囹圄之中,在生命的倒计时之际,在人生的大幕即将轰然而怆然落下的时刻,他不仅以诗明志,而且写下了《遗夫人书》与《狱中上母书》,它们同样以*泪书成,是中国历代尺牍中最精光四射而令人荡气回肠的文字,是形式为书信本质为诗的最具悲剧之美的文字。“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在《示内》一诗中,他就对年轻的夫人秦篆再三叮咛和告别了,在《遗夫人书》中,完淳写道:

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以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

呜呼,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

如果从慷慨高歌或悲歌的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夏完淳的铮铮铁骨,那么,在给新婚不久的妻子的遗书里,我们读到的则是他的款款柔肠。与此信前后媲美的,就只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夜写给夫人陈意映的《与妻书》(又称《绝笔书》)了。完淳的生母陆氏是其父之妾,正室为嫡母盛氏,待他也亲如己出。完淳乃独子,无兄弟而只有姐妹。事变后,嫡母弃家削发,托身尼庵,生母则奔往异姓,寄食亲戚。夏完淳对此已有所闻,他的《狱中上母书》对两位母亲表示的,是无尽的感激与歉疚之情以及至死不渝之念: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以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履。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深愁苦恨,豪壮悲怆,这是侠骨与柔情的二重奏。拳拳之心,耿耿之念,磊磊之怀,烈烈之志,近四百年后的今日读来仍然令我们如蒙洗礼,仍然可以令凡夫俗子向往崇尚,令壮士英雄高吟起舞!

十五从军,十七授命。生为才人,死为雄鬼。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以长度而是以质量来衡量的。夏完淳只活了短短不足十七个春秋,在三百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后,作为诗人,他的许多作品仍然如同金子般闪闪发光,不像一些人的作品早已变成了废铜烂铁,尤其是在或舍生取义或弃义求生的生死关头,他选择了很多人都不会选择的选择,浩然正气与他的诗文一起长留于天地之间,泽及民族和子孙后代。

参考资料:

夏完淳简介夏完淳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夏完淳,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是明 末抗清义士、诗人。14岁就跟随父亲夏允彝参加 抗清斗争,失败后被捕就义,年仅17岁。葬于上 海市松江区的小昆山脚下。现在还可以在郁郁葱 葱的小昆山脚下看到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 合墓。

1,谁言天地宽《别云间》(夏完淳)1,谁言天地宽别

书写准确,理解含义

夏完淳的,别云间的 间 读一声还是二声

四声吧二声

陟罚臧否怎么读?

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 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 zhi fa zang pizhi fa zang pi

第四声 第二声 **声 第三声 zhi fa kōu fou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自 《出师表》诸葛亮zhi (第四声)fa(第二声)zang(**声)pi(第三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