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层汉诺塔共有:2^8-1=255个步骤
以下是移动的过程:(说明:A表示**个柱子B表示第二个珠子C表示第三个柱子-->表示盘的移动方向)
对于汉诺塔问题的求解,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将塔A上的n-1个碟子借助塔C先移到塔B上。
2、把塔A上剩下的一个碟子移到塔C上。
3、将n-1个碟子从塔B借助塔A移到塔C上
汉诺塔8层求解汉诺塔,是一个用递归解决的问题,具体就是,A柱子上有2个环XY,借助B环到达C环,递归就是这个逻辑,X到B,Y到C,X再到C,这就是函数内容,如果不懂,也可以去百度下汉诺塔递归
埃里克森8阶段顺口溜图表埃里克森8阶段顺口溜图表如下: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编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惧所限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汉诺塔的八珠解法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解答结果请自己运行计算,程序见尾部。面对庞大的数字(移动圆片的次数)18446744073709551615,看来,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
后来,这个传说就演变为汉诺塔游戏:
1.有三根杆子A,B,C。A杆上有若干碟子
2.每次移动一块碟子,小的只能叠在大的上面
3.把所有碟子从A杆全部移到C杆上
经过研究发现,汉诺塔的破解很简单,就是按照移动规则向一个方向移动金片:
如3阶汉诺塔的移动:A→C,A→B,C→B,A→C,B→A,B→C,A→C
此外,汉诺塔问题也是程序设计中的经典递归问题。
补充:汉诺塔的算法实现(c++)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ofstream fout("out.txt");
void Move(int n,char x,char y)
f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