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忠实,一心一意。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出处】:《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成语举例】:清·王永彬《围炉夜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1]
【读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切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罢了。
【解析】这里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博学而笃志是什么意思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罢了。坚定语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题解: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译文: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未详。据《史记•仲尼**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候于公元前424年即位,则子夏卒年必于公元前424年之后,合享年九十多岁。《论语·先进十一》有一孔门**排行榜: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孔门**中贡献最大者莫如曾子、子夏二人。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