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
几个时间内祭拜城隍爷、赶庙会。那么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
展而来的呢?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
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作“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
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芜湖就有了城隍庙,其他地方并没有。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无姓名,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
清明节为什么要拜“城隍爷”?天旱求雨,出门求平安。清明节拜“城隍爷”,就是在清明之日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和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 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 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 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曾经有一首民谣:“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 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所说的就是清明节拜“城隍爷”的习俗。据说在民国初时还有举办, 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 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传说“城隍爷”出巡主要是为地方 消灾解厄,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