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春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男,汉族,1954年正月十五出生,山东省德州市赵虎乡小高家店人,**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宁津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宁津县作家协会副**、宁津县收藏家协会副**,现就职于宁津县工商局。,宁津作家高迎春简历:

  高迎春,男,汉族,1954年正月十五出生,山东省德州市赵虎乡小高家店人,**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宁津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宁津县作家协会副**、宁津县收藏家协会副**,现就职于宁津县工商局。

二、文学创作

  高迎春酷爱文学创作。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以散文见长,作品多次在全国散文大奖赛中获奖:1999年,散文《楼顶那丛绿》获得岳阳《文艺之家》三等奖;2001年11月,散文《特别祭奠》获得华龙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三等奖;2002年12月,散文《用心灵定格发现》获得圆梦之旅全国诗歌散文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2003年11月,散文《父亲》获得春风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12月,散文《把书读成山》、《用心灵定格发现》荣获首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散文《香椿树》、《在危险边缘走过》荣获第二届“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2月,散文《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荣获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3月,散文《致母亲》、《撑把雨伞去观景》荣获首届“千重山杯”中华当代精美短文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4月,散文《生龙活虎缘起足下》荣获首届全国中老年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7月,散文《念心儿》荣获第三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9年5月,散文《又是柔丝弄碧时》在《鲁北文学》2008年度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散文类优秀奖;2010年1月,散文《注目洋槐》被《山东工商》杂志评为2009年度“读者最满意的文章”并颁发了荣誉证书。散文作品《追寻柳暗花明》、《记忆中的姥姥家》、《生龙活虎缘起足下》入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入选《华夏散文精选》;《念想儿》入选《华夏散文选萃》;《致母亲》、《撑把雨伞去观景》入选《中华当代精美短文大赛优秀作品集》;《故乡采采珍蔬香》、《翠绿娇嫩和事草》入选《山东散文选》,现已发表散文200多篇,共计60多万字。作品多发表于《山东文学》、《散文世界》、《滇池》、《东方文学》、《文学世界》、《太原日报》、《辽宁日报》、《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报刊。个人传略收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华传世通鉴》、《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人物》、《中国艺术家宝典》。

三、社会**

  高迎春,从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曾任中财论坛散文版五年版主,现任火鸟论坛散文版超级版主。2009年5月出版33万字个人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计划今年出版第二部30万字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

四、作品赏析

  宁津蟋蟀赋 高迎春

  宁津土壤,地脉灵秀。燥湿得宜,秋虫“圣地”。天南地北,美誉宁津:中华蟋蟀**县。

  此地蟋蟀,体色漂亮;头圆须长,胸宽体壮;齿锋锐利,鸣声高亢;骁勇善斗,武艺高强。香港斗蟋,两度夺冠;北京斗蟋,争雄称王;南征北战,威名远扬。

  公元一九九零年,宁津联合中科院,成立蟋蟀研究会,由“虫圣”吴继传教授执笔,编写《中国宁津蟋蟀志》,出版发行,轰动全国,一版再版,洛阳纸贵。

  公元一九九一年,率先举办“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艺术节”。招揽天下“虫客”,弘扬蟋蟀文化。联合中国邮政,连续三届,发行蟋蟀纪念封。盛况,电视转播;新闻,报刊抢发。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工商管理,市场活跃。中外客商,蜂拥云集。由此,华夏皆知:宁津蟋蟀,堪比“金虫”;宁津蟋蟀,神州**。

  宁津县柴胡店陈庄村,自古出“虫王”。田园蟋蟀,体魄强壮,剽悍好斗,力量超群。明清两代,贵为贡品。公元一九九八年,此处一只寸长蟋蟀,卖得万元,价高黄牛。斯事飞播,知者称奇。公元一九九九年,陈庄村蟋蟀“红砂青”,被上海客商慧眼识宝。此虫红色斗线,头颈青中隐*,翅色转红起砂,性情*烈,格斗凶猛。连战十数场,皆奏凯歌,确乎英豪,被人誉为“常胜将军”。隆冬飘雪,红砂青寿终,壮士去而不返。客商怜惜,特制金棺装殓。乘沪航至济南,租车飞奔,直达陈庄村。含泪祭拜,葬之田野;“常胜将军”,魂归故里。古人云:“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斯事仁至义尽,知者莫不感怀溅泪。

  蟋蟀溯源,远涉太古。此虫,目睹*龙兴衰;此虫,见证人类出现。原始社会,崇拜图腾;氏族部落,兼并融合;虚拟神灵,缘此诞生:海中之王“蛟龙”;鸟中之王“凤凰”;兽中之王“猛虎”。观六朝之景物兮,有蟋蟀之声飞。古代先民,聪慧先知,百虫之王,当属“蟋蟀”。谓其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即斗,勇也;重伤不降,忠也;败则哀鸣,知耻也;寒则进屋,识时务也。”将蟋蟀加以人格化,足见对蟋蟀之推崇。其形、其鸣、其勇,载入诸多古籍中。

  蟋蟀振羽,金声若琴。众多名称,始于鸣声。曰“蛐蛐”;曰“吟蛩”;曰“促织”;曰“络纬”。长安宫女,金笼养蟋。畜听其歌,如闻天籁。众多诗人,为其舞墨。阮籍诗录:“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范成大称赞:“壁下秋虫语,一蛰鸣独雄。”白居易吟咏:“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蟋蟀鸣叫,和声动听,清音入诗韵;蟋蟀抖翅,歌姿美妙,入画好丹青。

  斗蟋游戏,始于民间;田边地头,挖土筑坑;放入蟋蟀,折草引斗。口传趣事,遍及华夏。宋代顾文荐,撰写《负暄杂录》,首记斗蟋之风:“斗蛩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盛唐时期,天下太平,享乐之风,愈演愈烈。斗鸡斗蟋,捉对厮*;聚众围观,乐由中取。宋代奸臣贾似道,酷爱斗蟋,著《促织经》,人称“蟋蟀宰相”。宋度宗迷恋斗蟋,言称斗蟋“军国大事”,以致误国,人称“蟋蟀皇帝”。可见凡事有度,审慎把握为佳。

  宁津蟋蟀,颇有来历。是年,宋徽宗被俘,押送金国。途经沧州临津(今德州宁津),随行红棚大车行李散落,车上蟋盆摔碎路旁,内中“金头大王”、“银头大王”,悉数归隐田野。宋徽宗见心爱之物逃离,黯然神伤,垂泪而言:去吧,去吧,有朝一日,你们定会称雄华夏。看今朝,宁津蟋蟀,雄冠天下,似乎印证了宋徽宗之预言。

  公元二零一零年,金秋又是,“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艺术节”,隆重举办。中国蟋蟀协会会长吴继传,亲笔题写“中华蟋蟀**县”匾额,为之揭牌。宁津蟋蟀文博馆,同时开馆。此馆集收藏、研究、交流、展示、观赏于一体,弘扬蟋蟀文化,展现民俗底蕴。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被授予“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馆”。宁津“百年黄河澄浆紫泥蟋蟀罐”,书法舞龙、丹青巧绘、雕刻镂空,载入山东省“百种特色旅游商品”名录。

  宁津蟋蟀,源远流长。听其鸣,可赏天籁之音;观其斗,可视拼搏厮*。以虫娱情,游戏其中,消愁解闷;以虫雅兴,陶醉其中,调剂生活,注定丰赡民众之精神享受。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