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古琴制作图纸及尺寸)

如何自制古琴

斫琴常用木工工具详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花些时间选择优良与顺手的工具不会浪费你的天才

朴云子斫琴是小规模作品有编号个人斫琴工作室,是在楼房中我家里的一间斫琴工作室

所以基本手工为主偶用些小型的电动工具,一是我较爱手工制作,二是减少噪音免得邻居找上来

至于那些开古琴工厂的做琴人用的大中型木工机器如立式电动带锯,大型刨床与铣床

我是根本没地方放置也没必要采用的,

我觉的我是在做艺术品而非批量的产品,

前几月听一去过北京某名气如日中天的制琴人工厂的琴友描述他所看到的:

厂房数间外加传达室接待室,

大中型木工机器竟日轰鸣,

十余工人忙如锅蚁,

老朴笑曰这哪是琴坊呀,整个就是一家俱厂呀,

呵呵,跑题了,言归正传

进口板锯,并非我不爱国货,但进口板锯的锯刃安排更科学,钢质更优,

尤其德国的木工工具板锯大小也就西瓜刀大,

但锯断边长五厘米的桌腿十下就搞定,

它完全可取代常用的木工架子锯,用它锯脆软的老杉木很爽利,

电动曲线锯,因老杉木并不硬,功率可小点,以减少噪音,

锯条要用基面下外伸六厘米以上的,锯条一定要选最贵最优的,

电动曲线锯用于锯琴侧一切非直线的部分,

当然它也可锯直线的部分,但要端得稳基面对得平慢慢推进,否则锯条易偏斜造成误差,

使用电动工具一定要注意安全,穿紧身工作服,带防尘护目镜及防尘口罩,

不用的时候一定要拔掉电源插头

小号手锯,匕首般大小那种,用于处理局部细小锯活

买木井方出的红木刨,一大一中即可,刨刀要常磨以使常保锋利,

小号的弧刨基本用不上,

挖槽腹用专业木雕刀,钢丝刷,砂布就够用了

大中小,平与弧数把,用钝了就扔了换新的,

有种线刃木锉可用于硬木配件的粗加工

要买最小号的,以减少噪音,直刀具数枚,

用于修槽腹内边,定纳音高度,粗开出音孔,细开用曲线锯及砂条,处理掉偶有的疤结,

用时要由浅到深,要精确与有耐心

大号专业木雕刀,

套装有各种规格型状的,钢要好而薄

别用木工槽刀,木工槽刀与艺用木雕刀质量不在一个档次

也要常磨以使常保锋利

还有一些次要的小工具不详表了

用上述木工工具就完全可以做好古琴的木工部分了

声明,这只是我个人偏爱的工具选择,仅具参考性不具指导性选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同的部位讲一下琴材的选取。

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

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音)。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

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

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火烤,然火烤的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枫木、色(shai,三声)木:此两种木材作古琴的底板音色会很好,这也是制作小提琴底板的材料,但色木较易变形,如热处理方面做得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

松木:白松做底是不错的材料,小提琴面就是用的白松。落叶松也可,但落叶松易裂。事实上除白松外的松木基本都易裂。

黄花松:阔叶材,重量好,但也易裂,注意制琴时要选用无裂隙之材为好。

黄菠萝(音):这是东北产的一种木材,纹理粗糙,木纹接近椿木,颜色发红,比金丝楠木的味道要好闻。它的应力好,用来制琴底声音也不错。

金丝楠:此木较香,硬度适宜做底,然而它会受气候影响产生微变。

椿木:椿木分香椿、臭椿、白椿。椿木本身有一定硬度、脆性,易断不弯,力超则断,在古琴应用上声音还是不错的,其中以香椿为好,无杂味,材质上比前述几种松木略硬。

梓木:又称广梓木,色如紫檀,重量则较轻,其中有黑芯木,发声较好。

花梨木:一般做高级琴的底材,声音不错。

红木:不宜制琴,因其音死,共鸣少。

当然,上面说过,木材很老时,原有木性已变,则无所谓何木,敲击有响,木材不裂,就完全可以用作底材。

总之木以老为贵。

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轸池板、琴轸、冠角(焦尾)、雁足、尾托等。

附件的选材以象牙**,玉石次,紫檀木再次之,此下为老红木,花梨,枣木。次品则有色木和硬杂木等。实际上古琴附件用得最早的是枣木,红木等是外来的材质,中国本土并不出产。个别的古代还曾有在岳山上镶金、象牙等材质的,琴轸也有用景泰兰的,成套的附件则以玉为主,有极少量的以珍贵的翡翠为材。

徽的取材有金、银、玉、瓷、石决明、蚌、塑料?*如珠光玻璃?雪等,目前以蚌居多。

灰胎的选材分为孜子灰?*翡翠粉?雪、八宝灰?*八种金石原素粉碎制成?雪、菟丝子灰、古瓷粉?*老瓷器砸碎而得?雪、粉末冶金、鹿角灰、瓦灰、砖灰等。灰胎以硬为好,不过因鹿含有长春、吉祥之意,因此鹿角灰一直用得比较普遍,也以鹿角灰为上。

古代只有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与泥土相排斥,不发生化学反应,对古琴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木头,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琴能很好的保留至今,大漆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大漆在琴上的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制琴用的漆还有以下几种

硝基清漆:这种漆硬度相对较高,光亮度大。

还氧树脂漆:漆中含有快干剂,快干剂越多漆干的越快,但是漆脆。

聚胺脂漆:有气味且甚重,而且*性较大

还有腰果漆、过滤大漆、合成大漆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性,会使皮肤过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触,若不小心触及皮肤用油擦去就好。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因此须带上口罩与塑胶手套工作。过敏情形因人而异,经常上生漆的人就不会有过敏现象,在夏天上漆时要注意通风,人在风源处施工,并选择早晚温度低时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发的*气,会造成皮肤过敏起疹,奇痒难耐。

(以最简单工具为例,不考虑机械化)

木挫刀:可以挫琴肩、腰等导角的地方

木凿:斫琴的最基本的工具、负责铲腹腔等重要的部位

锯子:锯木头用

水砂纸:打磨面的工具(目前也有机器代之)

刮刀:刮漆等

橡皮手套:上漆时的保护手套

刷子:上漆时主要工具

劈刀:削木头时主要工具

磨刀石:打磨工具

刨刀:刨板时的主要工具

还有些其他的工具:铅笔、墨斗、卡尺、麻绳、楔子、电钻、钻头、庞(天梯)、车床等等,工具以越精良越妙,如各个工具型号齐全,自然使用过程中会更方便。很烦的,还不如自己买一个。正>我爱乐器,犹爱古琴。中国古琴有许多样式,仅《琴史》中的图谱就有44种,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前宽后窄,上圆下方;前后依次称琴头、额、项、肩、身、腰、尾,并在前山后龈上架七根丝(钢)弦。最常多见的是“仲尼式”,这主要因为中国文人尊孔使然(郑珉中考)。一种乐器的样式基本定型后,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工艺虽有变化,但基本造型大致不变。古琴亦然,琴人大都喜欢传统丝弦及绒扣上弦法,免强接受当代的钢弦、上弦器之类。笔者认为:针对古琴的某些缺点,在不太影响基本外型及音色的

【分类号】:TS953.24

【DOI】:cnki:ISSN:1002-5995.0.2006-11-009

【正文快照】:

我爱乐器,犹爱古琴。中国古琴有许多样式,仅《琴史》中的图谱就有44种,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前宽后窄,上圆下方;前后依次称琴头、额、项、肩、身、腰、尾,并在前山后眼上架七根丝(钢)弦。最常多见的是“仲尼式”,这主要因为中国文人尊孔使然(郑眠中考)。一种乐器的样式基本定型后,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工艺虽有变化,但基本造型大致不变。古琴亦然,琴人大都喜欢传统丝弦及绒扣上弦法,免强接受当代的钢弦、上弦器之类。笔者认为:针对古琴的某些缺点,在不太影响基本外型及音色的情况下,可以做些探索性的改进;关键是琴估计是没有,目前很多是跟老师学学徒学的,书建议你买本王鹏的斫琴录吧,那比较全

怎么制作古琴?

古琴的制作非常讲究,要经过选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艺程序。古琴最重要的是选材,面板应选用纹理顺直、年轮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无虫蛀等干燥的梧桐木和杉木。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雷威制琴精于选材,传说他常趁着大风雪天进入深山老林物色良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并提出“琴材欲轻、松、脆、滑”。在赵希鹄的《洞天清录》中,更记有“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不邪曲者”,并“以掐之不入者为奇”。古人在面板的选材上要求极严,有“击之如铜钟……或至虚中别有温润含和”之说,就是要求木材无疵瑕,且质地较松软。底板应选梓木、楸木、色木等较硬的木材。汉代就已用梓木,经过历代实践,琴家“以桐之虚合梓之实”,达到“刚柔相配”。赵希鹄更指出:“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用现代的解释就是底板要重一些,这样才会有好的琴音。 南宋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式样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在唐代以来的传世古琴中,就有伏羲、灵机、神农、响泉、凤势、连珠、仲尼、列于、伶官、师旷、亚额、落霞、蕉叶和鹤鸣秋月等琴式,最常见的为仲尼、连珠、伏羲等琴式。琴式的取名多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种名称都是一种象征。通过一些变异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并非追求统一的形制,而是尽量发挥自己的艺术特色。古琴琴式虽多,但主要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落霞式在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形曲线,声音洪亮;师旷式又称月形式,相传为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与众式有别,音韵如磐;蕉叶式形似蕉叶,是明代闽人刘伯温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面**有一长条浅沟,琴底**有一相应凸棱,乃仿蕉叶之茎,琴两侧边缘略有起伏,造型玲珑精巧,别有趣味,琴音圆润雅致。 古琴制作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一头窄一头宽,最宽处约有6寸,一般厚约二寸。“长三尺六寸五是象征一年365天。古琴面上有13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制作古琴要经近10个流程 记者了解到,制作古琴的材料主要有以杉木为主做面板的木材,还有贝壳、灰胎、漆、绒扣、琴弦、琴穗等,制作工具主要有木锉刀、木凿、锯子、打磨纸、刷子、劈刀、刨刀、校音器等多种。 “古琴的制作非常讲究,先要选材,越老的木料越好,要是湿的木料像新砍下的木料一定要晒干,然后要先听音。再用铅笔在板材上画出琴体形状,画出岳山、琴徽的各处、龙池、凤沼等的位置,接着用斧子、刨刀刨出一个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状。之后再进行槽腹制作和底板、附件制作,经过刮灰胎和上漆后,最后一道程度便是上弦、调音。”李世田说,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非常艰辛。“做一把好琴可能会花到两年时间,即使做一把最普通的古琴,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准备齐全的情况下,也不能少于两个月时间。” 看了看古琴的制作的步骤,去了趟扬州,一个80后的做琴的小伙是这样讲的 我:你认为名家琴和你们做的琴有什么区别 他:名人现在不做了,做琴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名家应该尊重他们。 我:哦,你是说你的琴是给名家的吗? 他:不全是,琴做好了名家来挑琴,好的拿走,普通的留下,我们作为普及的卖。 我:你是说价格一样啊。 他:不是的名家拿走价格高一点,他拿走的我们正常都卖到2千向上,他们拿回去就是1万向上了,有时候出来一把好琴我们买3000他们就要3万了啊 我:这么挣钱,你不自己卖吗 他:人家是名人啊,找他们买个肯定比找我的多啊。我就做琴有几个人知道来找我啊。 我:无语,现在你这里有好琴啊,我想挑一把 他:你去看吧有几张名家的,下批的 也快出来了,你想要就给你先拿。 我:名家的什么意思。 他;就是我的感觉这几张他们肯定会拿的,先选出来放在那里 我:跟他去挑琴 最后我花了2500买了张准名家琴,音效很好,琴身很大气,80后做事就是周到,给我配了很多实用的资料, 最后才知道老板姓王,有很多名家和他的合影,老板很低调。所有的琴友想买琴的话可以联系他。 以上是我在网上搜的古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之一,据传最早的斫琴者、古琴的创始人为神农氏,《新论·琴道》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可见舜也参与了斫琴的研究。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斫琴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史传古代四大名琴中的其中两个即产生于这个时期,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可惜斫琴者何人已无从考证。

西汉名琴有司马相如的“绿绮”,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斫琴者也无从考证。

东汉斫琴师中著名的有曾任长沙太守、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据《古琴疏》记曰:仲景入桐柏山中采*,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与之,一服即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乃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另外,东汉文学家蔡邕曾斫一琴,名为“焦尾琴”,位列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据《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 后来古琴形制中的“焦尾式”,亦称“宣和式”,即蔡邕所创制

唐代的斫琴师中名家很多,其中以雷、郭、张、沈四家最为有名。而其中又以雷、张两家最为突出。

四家中“雷”指雷氏。雷氏出于四川,有三代共九位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分别为: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其中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为**代,时在唐代开元年间。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他的技艺经世外高人指点、出神入化,《琅寰记》记载:“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可见雷氏对于古琴选材已不拘泥于桐木,而喜欢用杉木。桐木琴的缺点是容易变形,杉木则不易变形,能保存千年之久,自雷氏用杉木斫琴之后,至今斫琴师们仍然喜欢用杉木。

据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加反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琴雅》云:“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唐代雷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

四家中“张”即指张越,为吴地斫琴家。《琴苑要录·斫琴记》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四家中“郭”指郭亮,乃蜀中名家,其所斫之琴以清雄厚沉细为特点,《陈氏乐书》记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雅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

四家中“沈”指沈镣,是吴地斫琴家。《陈氏乐书》记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雅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

唐代另一位皇族斫琴家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三子。史载李勉“好古尚奇”,“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李勉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上书、平章事。李勉为官清正,为一代良相。李勉善琴,著有《琴徽字议》、《琴记》。其中《琴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斫琴技艺,是斫琴学方面的重要吏料。百衲琴就是李勉创制的。

宋代的斫琴名家很多,北宋有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石汝历等人,南宋金渊、金公路、陈亨道等,后期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其中石汝历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一书。《碧落子斫琴法》是宋代重要的斫琴学专著,书中记载了古琴因其斫制作过程中的面板、底板的厚薄的比例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声效果,其书中云:“凡底厚面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荡。面底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注:“木”指的是按音,“泛”指的是泛音,“小弦”即细弦,“大弦”即粗弦)。

元代斫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以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拙劣者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者,收藏家应仔细鉴别。

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万隆、惠祥、南昌涂氏、钱塘汪氏、张氏五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张氏五修(即张敬修、张季修、张顺修、张睿修、张敏修)。张岱《陶庵梦忆》极赞张敬修之斫琴技艺,称其“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南昌涂氏中名家有涂明河、涂嘉彦、涂嘉宾等,其中涂明河最为著名。涂氏之琴,音声洪透,漆灰多用生漆调无名异,有异于别家。

钱塘汪氏,有汪舜卿、汪舜臣等人,其中以汪舜卿最为著名。汪氏之琴,其形厚朴、方整,音色清亮。

清代的文人墨客也有雅爱斫琴者,比如有清一代洋务派重臣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张之洞的母亲朱碧筠老夫人擅长抚琴,张之洞也从小受到影响,他不仅会弹琴,而且能够斫琴,在当时的琴界是很有名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