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良,汉族,是一位植树人。他说:“当年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袁克良告诉记者,1974年他在太原市第二轻工业局五金公司工作,被任命为单位绿化小分队队长,前往慕云山三道梁、两道沟近千亩的荒山进行绿化。
,生平事迹“没完成任务,我没脸下山”
那时的慕云山,杂草丛生,荒芜死寂,整座山不见水源,晚上还有狼群出没,同来的队员们在随后几个月纷纷借故下山,只有袁克良一人留了下来,而且一直干到了退休。“没有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没脸下山。”袁克良说,“我不图什么,但决不能辜负党对我的信任。”
当时,为了解决住的问题,袁克良在半山腰上挖了一孔窑洞,白天上山挖坑种树,晚上在油灯下准备第二天的干粮;睡觉时为防狼群袭扰,他就把镰刀放在枕边和衣而眠;没有水喝,就用瓮缸接雨水。时间一长,积的雨水长了小虫子,过滤一下再喝;没有路,袁克良搬石填土,硬生生凿出了一条羊肠小道。缺水是慕云山植树造林的最大障碍,“没电可以点油灯来照明,但没水,树就种不活”。为了给树浇水,袁克良下山背水,来回一趟得走十多公里山路。
退休后,袁克良没有下山,而是留在山上,自己掏钱买树苗继续植树。已经长大**的儿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出钱出力在山前山后建起6个蓄水池,收集雨水浇树,还为他出资修了一条通往山里的路,打了7孔窑洞,安装了一个铁皮房。“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慕云山也不会这么绿。”袁克良对记者说,言语中充满了对家人深深的歉意,歉意中又饱含着骄傲。
其他信息“人活心,树活根”
不到10平方米,靠南有一个小窗户,窗户下边是土炕,土炕前摆了一个十几英寸的电视机,这就是袁克良35年来住的窑洞。记者看到,窑洞外的院子里有几口水窖,用来收集雨水,过滤后用来做饭。袁克良说,“人活心,树活根”。每栽下一棵树、每撒下一粒种,他都精心照顾。有一次,袁克良辛辛苦苦培育的100亩家槐和洋槐树苗被羊群啃了个精光,整齐的育苗基地一片狼藉,期待的喜悦转瞬化为乌有,一向坚强的他病倒了。然而,从病榻上刚爬起来,他又开始起早贪黑,采籽、育苗、种树……在采访中,袁克良不时向记者念着他的植树经,“要植树先育苗”,“治山就得治水”,“一年种树十年有”,“春种发芽,秋种先铺根”等。
袁兵元是袁克良的三儿子,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在父亲影响下,袁兵元从小就热衷于绿化事业,为了支持父亲,几十年来,他共为慕云山的绿化事业投入了300万元,还常年跟着父亲奋斗在慕云山。袁兵元的公司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员工每年都会多次义务上慕云山植树护林。
在袁克良造林不止、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影响下,社会各界纷纷加入了绿化慕云山的队伍。3月23日,记者在采访袁克良时,遇到了中北大学国防生29区队的学生,他们从蓄水池中用塑料桶盛满水,然后徒步提到山上,给树浇水。中北大学的学生张磊告诉记者,在袁克良老人愚公精神的鼓舞下,中北大学每年都会有几批志愿者来慕云山植树,帮助照顾老人的生活。袁克良高兴地告诉记者,正是种树的季节,每天都有志愿者和他联系,要求来慕云山义务植树的人把日程都排满了。
在进山的路上,记者见到了社会各界义务植树的林子,这些林子旁边都立了碑,“黄河林”、“太原实验小学林”、“三十七中林”等数不胜数。
“有生之年,再种两万株树”
经过35年绿化,昔日荒芜的慕云山,如今已是满山花果。据统计,慕云山已有树木50多种、近1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袁克良种植的松树、杨槐、榆树等树木大多已成林,不仅为太原市西山地区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也为三晋退耕还林树立了样板,使慕云山成为山西省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园林。慕云山还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共青团太原市委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而创造出这一奇迹的袁克良,被评为“太原市特级劳动模范”、“优秀***员”。慕云山上,已是84岁高龄的袁克良,依然一刻不闲,剪枝条、补种、灭虫害……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望着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花和正在发芽的树木,已是满头银发的袁克良告诉记者:“我和慕云山分不开了。有生之年,我还要再种两万株梨树、柿树、黑枣树,绿化目标是4000亩,把慕云山变成一座集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
“活着种树,死后看山。”在采访结束时,袁克良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心愿,经过这么多年的绿化,慕云山已经成了太原市西山地区的一片绿肺,这里空气四季清新,有益于老年人养老。他想在有生之年在这里建一所养老院,养老院的名字就叫幸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