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顺全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秦顺全拥有一个庞大的科技创新群体的中铁大桥局,被誉为“中国建桥**军”。大桥局总工程师秦顺全,是这个群体的技术带头人, 秦顺全 - 简介

秦顺全,男,1963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获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型桥梁设计、理论研究、科研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主持了多座大桥的设计施工,提出斜拉桥安装无应力状态控制法新理论。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996年荣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2000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获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顺全是一个优秀的**者,身兼大桥院董事长和大桥局总工,他对于大桥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一套独特的思路:大桥局的人才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代是已经去世的梅�D春、汪菊潜这些国内鼎鼎有名的专家;第二代就是陈新、方秦汉、杨进等还在工作着的老专家;第三代就是现在40多岁的大桥局的中流砥柱。因为桥梁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并不是在大学学了4年,读了博士,把桥的技术全学完了就会做桥了,对桥的把握,在实践中的处理还是需要经验的,如果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把手的教,会比较好。大桥局最 有力的优势就是有一批老的专家,这是大桥局宝贵的资源。在这里,规划启动了内部研究生制度,老一辈专家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建桥功力深厚,通过让老专家带学生,学生可以直接得到嫡传。每个老专家带着**,手把手的教,把技术上的绝招传递下来,这就形成了大桥局独特的优势。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建桥的技术就在老专家脑袋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人是最重要的。

秦顺全 - 经历

秦顺全,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的设计、理论研究、工程结构分析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解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现兼任茅以升科教基金会桥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湖北省铁道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波招宝山大桥

宁波招宝山大桥主梁发生断裂。以设计与施工万里长江**桥闻名的大桥局,临危受命,承担了加固设计、监控、施工的总承包任务。大家为当时年仅35岁的秦顺全捏着一把汗,他却乐观地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机遇,就有创新的灵感。”正是这种无畏的科学实践精神,使得他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断桥调整结构体系。2年后,招宝山桥修复工程顺利完成。 武汉长江二桥设计施工期间,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传统的斜拉桥梁体安装方法无用武之地。面对技术难题,秦顺全坚信,创新才会赢得成功。他把自己关在电脑机房里,夜以继日地分析计算方法,进行科学论证,最终提出了斜拉桥桥梁安装无应力状态控制的新方法,创建了以无应力索长计算法为基础的施工控制软件系统

芜湖长江大桥在参与建设中国公铁两用最大规模的芜湖长江大桥时,秦顺全依然诠释着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为了满足航运、航空和受力的要求,他采用了低塔、斜拉索加劲的连续钢桁梁新桥型,大大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成本,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秦顺全主持设计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多项关键技术。2001年,他主持跨海大型桥梁工程箱梁整体架设成套技术研究,解决了跨海大桥施工一系列关键难题。“建高质量之桥,建结构合理之桥,建美观之桥”,秦顺全始终把他的这一建桥理念放在**位。大桥局目前的施工项目有180余个,秦顺全介绍说,每座桥桥型不同,施工组织设计也不同,无论地质或是业主给桥梁施工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总是能够按照企业制定的一套标准,有效而快速地完成任务。

秦顺全 - 事迹

一生爱桥 秦顺全是个爱桥、为桥痴迷的人,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梁设计和施工组织工作。他首创了斜拉桥无应力状态控制安装计算的新理论,在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上取得突破,研制的斜拉桥安装计算及施工控制系统,应用于多座大桥获得显著技术经济效果。他曾主持我国规模最大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这座桥采用了主跨312米的低塔斜拉桥结构,正桥大规模采用钢桁梁和混凝土公路桥面板结合的板桁组合体系。同时还首创了钢梁主桁厚板焊接整体节点技术等,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鲁班奖。

2001年,秦顺全主持了跨海大型桥梁箱梁整体架设成套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其技术成果正在实施,这项技术首次提出海上中等跨度连续梁采用整孔预制架设等技术方案,解决了跨海大桥施工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了配合东海大桥和杭州湾大桥施工,秦顺全主持研制了国内首条2500T运架梁浮吊,填补了国内空白。 设计应同施工相结合 针对全国桥梁发展动态,秦顺全谈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事必谈桥的跨度,认为桥的跨度大就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用很传统的技术做一个超纪录的跨度,当然跨度的增加,是人类对江河湖泊跨越的一种追求,但这并不是技术的指标,有的用过的技术也可以作支撑。” 他希望设计能够同施工很好的结合起来。他不主张技术设计人员关在家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这样设计出的桥有些在施工技术上根本就无法支持,质量得不到保证。国外的桥梁是概念设计在先,在国外概念设计阶段,就整体承包,承包商承接后,聘请设计单位,形成联合体,可以改变所有设计方案,可以不用原来的方案,只要满足原来的功能和安全要求就行。 米约桥虽然跨度不大,但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大桥现在的方案是承包商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设计和施工的联系比较紧密,设计的意图在施工上可以比较好的实施,施工的技术人员可以对设计提出比较好的建议,结合之后桥的效果就比较好。这就是为什么米约桥获得了国际桥协的技术成就奖。他觉得可能再过几年这种状况一定会改变。从今年开始建筑行业国外的承包商可以进驻中国,桥梁行业也能够放开了,他相信中国最终会走这一步。

秦顺全 - 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秦顺全 - 轶事

“我只是领了个头而已” 24岁,进入中铁大桥局开始了自己的“造桥梦”;白沙洲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23年来,他组织设计建造的20座大桥傲然屹立,获得的国家级奖项不胜枚举。46岁,就成为中国工程院桥梁设计方面的第七位院士。不过,谈起这些,他很谦虚地把功劳全记在了团队的力量上。“能评上院士,我自然感到很高兴。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已经做了23年的桥了。获得这个荣誉,是对我过去23年来工作的肯定。”他说,“在大桥局,在我的身边,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团队,获得院士也是对这个团队的肯定,我只是领了个头而已。我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非常非常喜欢桥” 只有说起“桥”,他的眼里才闪烁出激动的光:“我非常非常喜欢桥,愿意终生与它为伴。” 上大学时,秦顺全学的是铁道工程,但最后他却选择了桥梁工程作为硕士学位的主攻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对这些横跨江面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兴趣。”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设计人员一块跑工地、画图纸;现在作为大桥局的总工程师,秦顺全仍不时要去未完工的桥梁施工现场转转。“我既不聪明也不勤奋,就是凭着对桥梁的热爱,一路走到了今天。”秦顺全说。关于造桥,他也没有什么人们想象中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感到过什么重大的挫折,因为我爱桥,所有关于它的一切,都充满了乐趣,这其中也包括了失败。” 从长江到大海寻找“桥魂” “如果非要说最喜欢的,那就是天兴洲大桥。”说起天兴洲,秦顺全就像说起最让自己骄傲的孩子。“它采用了我们自主创新的三索面斜拉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成果。”在桥梁的分阶段施工计算中,过去主要采用德国的“倒退分析法”,而他找到的“无应力状态量”,可以使斜拉索安装、吊机移动、混凝土浇灌等等工序全都同步施工,减少了一半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斜拉桥造桥技术。 解决了长江上建桥的难题后,秦顺全又把目光转向大海。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海上长桥非通航孔桥整孔预制整体运输、整体架设技术。“以前建桥都是把材料拉到工地,然后再按部件拼装,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把部件在工厂里拼装好,再拉到施工现场。”秦顺全说,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保证了工程质量。“中国是一个桥梁大国,绝不缺领先于国际的造桥技术,但要造桥技术全面创新,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我们才能找到‘桥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