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陈尚君,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

陈尚君,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 陈尚君 - 生平

1952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原籍浙江慈溪。

1965年9月至1969年3月,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就读。

1969年3月至1977年2月,江苏省海门县江心沙农场务农八年。

1977年2月至1978年9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

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1年12月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3年8月,任讲师。

1993年5月,任副教授。

1995年6月,任教授。

1996年1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1996年5月,任博士生导师。

1996年任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

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陈尚君 - 背景资料

1978年考取首届研究生以前,陈尚君种过8年田,仅读过一年初中,一年大学,这一状况决定了其以后治学格局近乎一半业余、一半专业的情形。业余是指中学和大学几乎都是自学而过,自学的不系统和基础薄弱在其身上十分明显,但也因此而具有追求学识的强烈渴望,没有此疆彼界的学科区分,也不太受已有结论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专业当然是指在复旦大学一年多的本科和3年半研究生学习中得到的训练。导师朱东润先生治学格局宏大,议论闳通,特别要求学生从最原始文献的阅读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审视问题,不要受各种历史定论的影响。王运熙老师则是用最浅切晓畅的讲课,指点初学的步骤和方法。两位老师的不同指导,使陈尚君获益匪浅。后来与学生谈到其治学心得,归纳了3句话,即掌握目录学以求全面系统地把握研究领域内的全部文献,建立明确的史源意识以求准确地鉴别利用文献,不受权威定论的限制,而一切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文献、研究问题。可以说,这些都是从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    整个80年代全身心地投入唐代文学文献的发掘和清理,先后完成《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两部著作。《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是其用心做的第三部专著。    古籍整理的基本规范,清人已摸索出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以二十四史整理为标志的古籍校点工作也达到精密完善的程度。《旧五代史》重新辑录的一部分工作,当然可以依循规范进行。在工作的最初阶段,陈尚君**了底本和相关文献,编制各种索引,收集相关研究,都在一般规范以内。但进行到一定程度,才体会到为何陈垣这样的学术**虽然力行多时,却一直没有完成,其原因在于五代史事、制度、人事都极其复杂,《旧五代史》及其所依凭的五代实录的流传和散逸过程也非常难解,而清辑本所主要依据的《永乐大典》大部分已经失传,另一 部大书《册府元龟》又有宋、明刊本的不同,其中上万则五代文献一律不交待文献来源,需要引用者逐一比堪后才能作出判断。此外,清辑本任意改动的文本如何恢复,五代实录和《旧五代史》史文在宋代典籍中的各种不同保存状况也需区别对待。面对这些理丝愈棼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整理者必须尊重文本,发现规律,区别真伪,划定界限,重新组合文献,提供可信文本,以求最大程度满足现代学术要求。为此,我作了一系列极其艰辛而具创造性的努力。举例来说,保存五代文献最丰富的《册府元龟》一书,前人多认为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旧五代史》遗文,但也包括比《旧五代史》更早的五代实录逸文,两者有因袭关系,但又有所区别。陈尚君在全面检核后,发现其中引用五代实录的数量远远多于《旧五代史》。古籍整理的基本要求是不得以他书资料搀入本书,五代实录只能据以校订《旧五代史》的文字,不能据以补为史文,这是基本的原则。同时,陈尚君也认识到,五代实录不是正史,但有比正史更接近历史原貌的更完整更原始的记录,具有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遵循规范而轻弃瑰宝,就不免有买椟还珠的遗憾了。为此,陈尚君改变最初的体例,采取了新辑正史而附存实录的做法。这一改变,看似简单,但*作起来很麻烦,因为附存文献数量巨大,被迫将清辑本的夹注改为后注;因为有时序的实录文献保存了大量《旧五代史》没有的纪事,因而将各帝本纪改为逐日分段;逐渐认识到五代实录除了像《册府元龟》那样保留原文者外,在其他的相关史书中有另外的保存形态,也有加以辑录的责任。这里仅举一个例子,其他复杂的情况也非常多。陈尚君自认为是做事效率很高的人,最初也自以为学力足以胜任,但在全书进行过程中,深感惮尽心力,不克重荷,虽努力周旋,全力以赴,仍不免顾此失彼。最后定稿的几年,尽量谢绝交游,沉潜于此,加上各方支持,才能大致完成。给学生讲《四库提要》时读到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云:“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颇有感触。 陈尚君 - 学术研究

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1992)、副会长(2000)、上海市古代文学会理事(1995)、中国杜甫研究学会理事(1996)、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1998)、《唐研究》编委(1999)等。

研究范围

阅读兴趣广泛,对汉魏唐宋文献有较全面的把握,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对唐一代基本文献建设程功颇巨。已发表论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并担任《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为该书主要执笔者。二、唐宋作家生平研究。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三、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四、文学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交叉影响研究,潜心较久,论述尚少。 开设课程

先后讲授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料学、中国文学讲座、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史要籍解题、唐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文史考据方法、文史名著导读、唐代**与文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先后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3人。

陈尚君 - 主要著作

《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出版,1999年1月出版简体横排本。

《唐才子传校笺(五)补正》(与陶敏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7月出版。

《唐代文学丛考》为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中之一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唐文拾遗〉校订》(收入《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唐文续拾〉校订》(收入《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陈尚君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尚君 - 所获荣誉

《全唐诗补编》,获中国古籍优秀图书奖(1992-1993)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79-1994)著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图书编辑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与汪涌豪合作)获第二届中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1994年获宝钢教育奖。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与创新》,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科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尚君 - 参考资料

[1] 国学网 http://.guoxue./tangyanjiu/tyjxz/csj.htm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http://.tanghistory.net/data/articles/c03/283.html

[3] 复旦新闻网 http://.fudan.edu.cn/fudannews/news_content.php?id=11378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