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读书手抄报内容手抄报通常有一定的版面限制,内容不宜过多,况且还要去掉图面内容,所以内容一定要精选。因主题是读书,可以选取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如刻苦读书的古人:苏秦的悬梁刺骨,祖逖的闻鸡起舞,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等.。可以介绍名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 …
朱熹
彭蠡(1146-1200),字师范,号梅坡。在家庭的薰陶下,从小刻苦攻读。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涉猎多科,大凡诗文、音乐、书法等,尤其对乐律研究颇有造诣。南宋淳熙四年(1177)得领乡荐。朱熹知南康军时,彭蠡与兄长彭寻、儿子彭方慕名从游,或泛舟鄱湖,或畅游匡庐,诗歌酬唱,相聚甚欢。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后,特聘彭蠡为白鹿洞书院经谕,负责讲解儒家经典《四书》和《西 …
1、朱熹 [宋] 南宋哲学家(1130~1200)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任尤溪县尉,任满寄居于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朱熹自幼聪敏好学,7岁,随父母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14岁时,遵照其父临终嘱咐,投奔崇安县友人胡宪、刘勉之。胡、刘视 …
黄斡(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建长乐人,后迁居闽县,其父黄(王禹)官至监察御史。黄斡历任浙、赣、鄂、皖等县令、知府,为官多有政绩,特别是对南宋朝廷向金国退让求和进行激烈的批评,坚决主张抗战。为官时,修城、赈饥、听讼诸务纷杂,而崇儒讲学未尝少辍。黄斡是朱熹的女婿兼高足,从二十五岁起至朱熹卒,始终师从朱熹。 在朱熹殁后的若干年中,闽学者都尊黄斡 …
范浚(1102―1250),字茂明,兰溪香溪村人。出身望族世家,不慕荣利,笃志求学,经史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研读。祖锷,父筠,兄弟溶、渭、浒、浩、洵、�j皆进士,唯浚独隐居不仕。南宋绍兴年间,数举贤良方正,因秦桧擅权,固辞不赴。于保惠寺讲学授徒,生活清苦而怡然自乐,人称香溪先生。曾拟《策略》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金安民之道,供朝廷采择施行。为学以治心养气为根本 …
项安世(?―1208),字平父(一作平甫),松阳阳溪(今西屏镇)大路口村人,后居江陵(今属湖北)。7岁能赋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授绍兴教授,时朱熹任浙东提举,相与讲理义之学。经朱熹荐为谏官。光宗时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敢言,宁宗时曾上疏言增加税赋民负过重,揭露上下奢侈浪费之风。主张屯田养兵,节省军费。建议节约宫廷费用,直言:“简朴成风,民志坚定,民 …
袁说友 字起岩,宋建宁府建安(今建瓯)人。生于绍兴九年(1139年)。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 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30年,奏疏多切时弊,发扬正气。淳熙五年(1178年)上疏指出:自绍兴末迄今,宿将多死亡,幸存的也都衰老,新进后生想献 …
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南宋学者。字仲默,号九峰,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次子。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L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成。” 师事朱熹 蔡沈幼承家学,稍长,师事朱熹于白鹿洞书院,为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之一。蔡沈博览群书,视功名如草芥,三十不就科举 …
沈继祖,字述之,兴国(今属江西)人。 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知当阳县。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除校书郎,追论程颐为伪学,迁监察御史。是年十二月,在韩�腚�支持下,沈继祖联合监察御史胡�弹劾朱熹,论「不孝其亲」、「不敬於君」、「不忠於国」、「玩侮朝廷」、「哭吊汝愚」、「为害风教」等六大罪,第六条又有“诱引尼姑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之言; …
黄�o(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淳熙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o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时大雪,黄�o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o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黄�o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 …